家里的灶头【学习目标】1、了解写景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2、研读文本,理清线索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知识链接】文体常识:一、写景状物类散文的特点:格物:对现实中的景、事、物有所感悟,观察分析研究致知:抓住外在内在的特征,求得真知融情:在此过程中融入人生的体验,人生的情怀而使文章富有生命力。二、此类文章的一般思路1、引出写作对象2、写景状物,由自然之物作类似的或相反的联想引伸,时空拓展3、结合现实议论抒情言志,升华主题三、常见结构形式静赏式进入景点――依次赏景――引起联想――离开景点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人事――抒怀念情象征式物的概述(形象、生长环境等)――物的性格――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四、写景技法绘形绘声绘色多个角度顺序结合由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的景物姿态以及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以从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觉去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细描白描细描:即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多种修辞结合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五、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六、阅读此类文章的步骤: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第一步,标记文中写景或物的语句。第二步,抓角度,思考特征。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意蕴。第三步,分析语境,概括特征: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第一步,抓首尾段。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①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②特征与情感相通的语句。写景散文——主旨情感在景和人的特征相通处;写物散文——主旨情感在物和人的特征相通处。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学习过程】(一)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1、灶头的构造分别是由哪几节来介绍的,据此你可以给文章划分层次吗?2、灶台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二)研读赏析课文1、围绕灶头作者叙写了哪些童年往事?2、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能指出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3、从这些细节文字中,感觉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呢?4、灶头对我们家而言有什么意义?对母亲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文章最后三节有何作用?你能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吗?(三)、课堂阅读练习梧桐树丰子恺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