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氏蓄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通过动作、神态来刻画形象的写作方法。掌握“啖”“辄”“熙熙”“啮”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全文内容。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的寓意:过度的安逸享受缺乏实践锻炼,很容易磨灭斗志,难以成为生活的强者;体会通过动作、神态来刻画形象的写作方法。学习文言词语:咸、且、啖、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长期养尊处优、缺乏锻炼的生活会导致生存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的道理。说明:这篇文章选自明人宋濂的寓言体散文集《龙门子凝道记》,以生动形象的故事说明抽象深刻的寓意,十分耐人寻味。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文言字词、知识的能力基础,因此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掌握关键字词,理解全文内容。同时,现今许多学都是优越的条件下长大的,依赖性强而独立性差,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明白父母过度的溺爱、生活奈件过度的优越,会使人缺少磨炼,生存能力日益下降甚至丧失。【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理解全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从生动的故事中提炼寓意的方法。说明:本课以生动形象的故事说明抽象深刻的寓意,学生完全可以自行借助注释与工具书,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理解文章意思,并能做到复述全文内容,由此去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但是,八年级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但对于故事背后的深刻寓意的把握能力还较弱。而学会联系实际,从故事内容中获得感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讲述一则自己熟知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并提炼故事寓意。二、作者简介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因与其祖父同日生,故名为寿,后改名濂。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至宋濂时才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时多病。为人聪明、记忆力强,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精通《五经》。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举荐,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入山著书。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龙门山著书。三、整体感知1、注音狸狌(líxīng)熙熙如(xīxī);鬣(liè);磔磔然(zhé);啮(niè)度(duó)2、概括课文段落内容第一段:写一个姓束的卫国人喜欢养猫,多达上百只的猫将四周的老鼠吃得精光。第二段:写城南有个读书人因家中老鼠为患,想借束氏的猫来灭鼠。第三段:写猫遇老鼠之后的种种表现。3、了解全文故事内容。明确:卫国有一个姓束的人,整个社会上的东西,全都没有什么喜好,惟独喜欢蓄养猫。猫,是捕老鼠的动物,养到一百多只,家房子四周的老鼠几乎捕光了。猫没有吃的,饿了就嚎叫,姓束的人每天买肉来喂它们。猫繁殖的小猫,因为吃肉的缘故,竟然不知道世间还有老鼠,只要饿了就嚎叫,一叫就能得到肉吃,吃完了就舒适安逸,高高兴兴地十分快活。城南有个人十分讨厌老鼠,(他家里)老鼠成群地跑来跑去,有坠落到瓮里的,(他)急忙从姓束的人家借来猫,想让猫赶走老鼠。猫见到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眼睛瞪得大大的,闪着黑光,胡须呈现红色,并且还吱吱哇哇地叫。猫以为(老鼠)是什么怪物,随着瓮里老鼠的行走在瓮口沿上走动,就是不敢下去(捉老鼠)。这个人发怒了,就把猫推了进去。猫在瓮里十分害怕,对着老鼠哇哇大叫。过了一会,老鼠估计猫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技能了,就去咬猫的爪子,(由于害怕)猫用力纵身向上跳出瓮了。四、深入细读,感悟寓意1、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狸狌长期依赖束氏,不去捕鼠。(束氏日市肉啖之)长期被主人畜养的缘故。2、细读课文,思考并交流:束氏所养的猫为什么丧失了捕捉老鼠的能力?提示:联系关键词句进行思考分析,如“狸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