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材料【教材分析】(说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事.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①重视诵读和背诵;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本文是一篇表现高超语言艺术的文章,文章以小见大,人物鲜明,形象突出.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能力目标: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⑤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3,德育目标:⑥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由于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重点定为: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难点是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及文言句式特点,邹忌的讽谏艺术.【教学设想】(说教法,说学法)教学是门艺术,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学好,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高一学生平均年龄是16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还是孩子,因此我在教学时尽量调动他们的兴趣,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故事创设情景发导入;2,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范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3,即兴表演.是对邹忌的讽谏艺术的运用,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4,多媒体设计: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的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2,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3,指导学生正确诵读;4,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教学设计】(说教学程序)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本课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三人成虎"成语故事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二,资料助读《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三,解题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设计说明:先引用"三人成虎"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1.听读课文录音,感知全文,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句子;2.学生质疑问难,就势进入教学难重点的文言现象整理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教师小节文言现象,重点讲清意动用法和宾语前置句式的特点;3,齐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脉:比美反思(讽谏依据)———巧谏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