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目标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的运用。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季是热情奔放、激情飞扬的季节,火辣辣的太阳赋予了它火一般的激情,蓬勃生长的万物赋予了它生命的活力。如果说夏是一条小溪,它流淌的是收获的喜悦,它流淌的是播种的希望;如果说夏是一首歌谣,它吟唱的是童年游戏的欢乐,它吟唱的是青春搏击的精彩。夏天到处是诱人的风景,到处是蓬勃的生命,到处是忙碌的人们。让我们踏着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者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吧!二、课前预习检查(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读准加点字字音(查学生预习本)芊芊(qiānqiān)细草黛(dài)色磅礴(pángbó)贮(zhù)满匍匐(púfú)秋波澹澹(dàndàn)(2)说出下列词语词义(屏幕显示词语,学生说出词义)芊芊:草木茂盛。黛色:青黑色。磅礴:气势盛大。澹澹:荡漾的样子。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从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价。2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用简洁文字归纳段意。然后师生归纳后明确:第一段:夏天总体特点。第二段:夏天的自然景物。第三段:夏天的色彩。第四段:夏天的旋律。第五段:对夏天的情感、态度。四、引导点拨,研读课文在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A、在文中划出写夏天特点词语。B、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由此,可看出文章是什么结构?生回答后归纳明确:紧张,热烈,急促。(板书)总领全文。(可看出文章结构是总——分——总。)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A、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性的自然景观来写的?(选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热风)B、第二自然段描写夏天是怎么慢慢来到的?(提示:找出关键词、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草渐密渐厚,林带凝成了黛色的长墙。蜂蝶不见了,换来蝉儿潜在树叶间长鸣。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熟透了的麦香,经过半年的积蓄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C、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讨论回答后引导学生小结)本段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形象生动,突出了夏天景物的特点。(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潜”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D、从那些角度来描写夏天到来的?(找出相关的词语),本段运用哪些修辞及其表达效果?(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描写。)3、自读第三段,说说本段描绘夏天的什么色彩?为何要写到春天和秋天的景色呢?(金黄色突出夏的特点——热烈)(写春和秋是运用对比修辞方法,更加突出“夏天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师: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那么文中写到了人的活动没有?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夏日里什么人的什么景象?4、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合作完成下面问题:A、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景色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气氛的?B、他们忙些什么?忙到什么程度?生讨论后明确:(写农民劳动场面。们忙着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夜间还担心天气变化。)5、文章描写了夏天的景美,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难道仅仅是为了赞美自然景色吗?目的是赞美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回答后明确:赞美农人的劳动,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6、文中第五段是否有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文章一开篇就描写夏之景,直到文末才抒发赞美之情,这种写法是什么表现手法?回答后明确:文章最后一句。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