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语》十二章【预习课导学】(自习10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论语十二则》的相关文学常识。自主积累:将重点文言词汇摘抄至摘抄本上并加以记忆。自我感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节奏。(提示:1、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2、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3、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可以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资料助读、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疏通文意,积累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汇并尝试理解文章的内容。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则。(提示:省略句翻译要补出省略的内容,倒装句翻译要按现代汉语习惯确定语序,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尽量保留原文句型,表达文意不走样等)。2、再次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翻译方法:1、直、换、留、删、补、调2、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查阅字词义3、联系上下文疏通文意【探究课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常识,积累“愠、说、罔、殆”等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领悟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富含哲理的话语。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资料助读】作者及相关常识简介:人之一。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他整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二、了解背景:关于“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经典书籍。“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三、文体知识:我国先秦时期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论语》。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庄子》、《孟子》等,历史散文以记载史实为主如【预习检测】(课件展示)【自研自探导学】1、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词汇。2、课文中哪些句子主要是写学习态度的、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你分别从中学到了什么?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分别指什么样的人?孔子更为欣赏哪种人?为什么?拓展延伸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你认为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好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学习的名言?【互动程序及展示方案】1、两人小对子:相互检查自研成果;对子间交流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2、小组互助:组长主持组内的互动,重点交流内容——佳句赏析。3、任务分工①明确各人的展示任务。②围绕展示任务,参照展示方案,优化展示内容,分派展示任务,进行组内展示预演。4、展示方案1、要有“朗诵---解析---质疑——对抗——总结”等完流程。2、讲解同学点评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力争进行必要的联系拓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胆质疑。【当堂检测】(课件展示)【归纳小结】(A)1、给下列加点字体注音。论语()省()焉()肱()笃()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不亦说乎()(2)博学而笃志()(3)与朋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