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为”等词的不同含义。2.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彩屏显示课题。)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柳宗元,字子厚。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文集》。唐代杰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件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2、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读一遍停)3、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犬牙差互悄怆幽邃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4、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山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心情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二走进课文(一)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提示应注意的读音,回答问题:1、翻译大意,然后教师纠正错误,点拨重点词语。西:向西篁竹:竹林乐:以……为乐尤:格外冽:凉卷:弯曲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堪:不平的岩石翠蔓:翠绿的藤蔓2、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发现小谭:隔→闻→伐→取→见(经过、状貌、四周景色)。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不断变化。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4、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心情是什么?小石潭给你有什么感觉?“乐”(二)、合作探究第二自然段1、抽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翻译,教师给与适当点拨。可:大约许:来空:在空中怡然:呆呆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乐:嬉戏,逗乐2、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分别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谭中景物本段仍在写乐,“似与游者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