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课标相关要求《我爱这土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新诗,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小学教学上的衔接,本次援引课标要求时,特意关注课标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如下:“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课标第四学段的具体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诗是一首新诗,学习的要点应该是能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个学习要点,很好地贯彻了课标的相关要求,也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总纲。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作为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颂的名篇,《我爱这土地》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生死眷恋,形式简洁,寓意深厚。诗歌是最利于朗读的艺术,在学习时,应该反复朗读本诗进而读出诗歌的韵味,理解诗意、体味诗人深挚的感情,要因读成诵。在锻炼记忆、学习背诵的前提下,反复朗读将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本诗画面形象,内容生动,暴风雨后的大地的状貌,汹涌澎湃的河流,不停息地刮着的大风,来自林间的若有若无的黎明……这些景象学生只要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联想,就能转化成活灵活现的生动的画面,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在掌握作品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仿写诗歌,并在仿写时将自己的情感蕴注在字里行间,这是在领悟之后巧妙地创作,也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尝试。基于以上分析,特设立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确定诗的重音,感悟诗的韵律;2.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初步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够进行较为简单的改写、仿写。(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关键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四)教材课型、课时阅读教学精读课一课时三、教学方法(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吃透教材、课标要求;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寻找学习课文的切入点,筛选合宜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筛选与提拎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预测学习效果。学生准备在课前预习,查找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有对新课学习的期待的心态;有动笔记录、想象联想的学习习惯。(二)教法与学法设计1.教法选择(1)板块式教学法板块式教学法教学思路清晰,授课环节清楚,利于在初中第一次学习新诗的学生掌握。本课设计三大板块,分别是: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2)问题教学法本诗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又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如果老师不加以点拨,学生可能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层面。所以,教学本文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体悟,从而与朗读教学配合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本课学习就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给学生以及时的启迪和帮助,促使他们能够自己阅读、感悟和体验。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2.学法选择(1)朗读法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演变为熟练,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机巧,具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要在朗读训练、朗读体味中尝试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学习该诗,要反复朗读,可以采用学生个体自读、小组互读、提出问题思考促读、教师或优秀生范读等朗诵形式。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2)练习法结合诗句内容、意象、句式特点等,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记忆、背诵诗歌,学习记忆、背诵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