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词:2、赏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4、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形象。(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护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2、了解我国民间艺人--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及过人的智慧,激发创作欲望。二、教学设想《泥人张》是一篇自读课文,抓住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赏析精彩句子及对文化遗产的爱护。本文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2、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准备1、查找一些民间奇人的故事。2、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3、幻灯片若干张。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家还记得《核舟记》中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吗?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可谓奇绝!妙绝!在我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俗世奇人,他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效果1、作者简介(学生介绍后师总结并出示投影)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2、出示投影,检查字词。给加点字注音:撂怵抠戳模子(三)听课文录音,感知文意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请问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板书:海张五泥人张)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2、“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讥讽泥人张----泥人张贱卖海张五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默不作声,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但海张五并不服,道一句“贱卖都没人要”。没想到第二天街市上一排排地摆着泥人“海张五”,还旁批“贱卖”,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泥人张”的智慧。故事的情节生动、吸引人,悬念迭出,一波三折,待看到结尾时,不得不使人眼前一亮,脱口称绝。(四)、人物形象1、你认为奇人“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技艺高超、有智慧、有个性,沉稳干练,镇定自若,不畏强权,敢于斗争,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2、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外貌、语言描写。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一个活脱脱的地痞形象。(五)、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能否改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仁中人,如果换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就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运用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2、“海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