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6筛选文中的信息教案【目标要求】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章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放在最后,有两题,题型均为选择题。近五年来考查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考查对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二是考查对总体文意的叙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断能力。【网络透视】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都是由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组成的。这项考试内容要求的是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理、情、言、时、地等语言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试题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文段中的有关词句可以成为筛选和提供的信息,文段才层次结构或语言技巧也可以成为筛选和提取的信息,文段中所反映的有关人物品行的言行细节或体现某一观点的几个依据等更可以成为筛选和提供的信息。所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是将测试考生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来设置的。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时,最重要的阅读要求是准确把握筛选和提取的条件,因为筛选和提取的条件有时是明示的,更多的情况下是隐性的,所以做题时要认真研究和把握筛选和提取的条件。具体说,要提高完成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试题的准确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注意理解全文,基本扫清文字障碍,这是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基础前提;二是要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养成对于重要信息的敏锐语感,这是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条件;三是要掌握做题的一般方法,即先利用题干信息确定筛选和提取的标准和角度,然后找到信息所处的阅读区间进行比较研读,最后根据题干要求对试题所列的信息选项进行辨析判断,或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文字表述。【活题精析】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与“忠于唐”的一组是(原文见考点12)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这道题从形式上看同以往多年有了一些改变,这是由阅读材料的自然条件决定的。以往多年采用的是给出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与某一个中心意思有密切关系的一组。本年度有关裴矩的阅读材料讲到了他“佞于隋”与“忠于唐”两个方面,因而考查时也要求筛选与这两点有关的信息。在编制试题时,采用“佞于隋”与“忠于唐”的文句结合编组的方式,要求选出分别表明这两点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A项中的上句“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主要是夸耀隋朝的强盛,目的在于慑服戎狄,让对方产生敬畏之情,应当说与“佞于隋”有相当的距离。A项中的下句“此人受赂,诚合重诛”,是裴矩面谏唐太宗之前的一句过渡性的话语,在文中只是起一种“且让一步”的作用,与后文谏劝是不同性质的内容,也不能表明他“忠于唐”的言行。B项中的上句“凡所陈奏,……矩辄以闻”虽然出自隋炀帝之口,但却是表明裴矩善于迎合炀帝意旨的特点,是完全符合“佞于隋”这一筛选信息的要求的。B项中的下句“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是裴矩面谏唐太宗时说话的核心内容,正是他“忠于唐”的实际表现。这两句符合题干中的要求。C项中的上句“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是说裴矩明哲保身,全身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A.A.B.C.D.远祸,尽量讨好别人而避免树敌,也谈不上是“佞于隋”。C项中的下句“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虽然出自唐太宗之口,但典型地表现裴矩为了唐朝的利益,不愿做阿决逢迎之人,符合题干的要求。D项中的上句“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极为明确地描写了裴矩“佞于隋”的特点,而且从字面上就将这一点表述得十分直接明白,完全符合命题中的要求。D项中的下句“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是唐太宗根据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而推论开来阐明普遍道理的,当然不能同“忠于唐”挂上钩。(例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