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感悟课标新理念1、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⑵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⑴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⑵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习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知识·梳理】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渐形成,它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方面:(1).五个经济特区①时间和地点: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②开设原因: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设特区,主要是发挥它们的两大地域优势,一是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二是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2).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国家又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遍布我国沿海地区。1985年后,又先后决定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开放浦东与内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①内地大批开发区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形式更加灵活。②开放浦东: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4.对外开放的格局: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深化·拓展】1.14个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有哪些发展的有利条件?提示:这些城市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外贸用心爱心专心口岸;它们还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经济特区的作用作用:这些特区二十多年来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如深圳特区,已由开放前的小渔村发展成综合水平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的重要城市。【思考·提示】[史料点拨]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我国设置的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它的特殊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而不是政治上,即不同于内地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典例·展示】例1.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两省的特殊条件是A.革命老区B.交通方便、自然条件优越C.物产丰富、人均产值高D.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研析]:本题关键词为“特殊条件”,从对外贸易的需要角度来看,交通和华侨众多符合要求,而交通条件不属于特殊条件。[答案]:D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经济特区设立原因的理解,一定注意“特殊条件”.例2.经济特区的特殊主要在于A.政治制度不同B.经济政策不同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研析]:经济特区主要是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的特殊。[答案]: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特区概念的理解.【教考动向·体验】1.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C.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