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综合评价题(二)》教学目标练习巩固,查缺补漏。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参考授课方法点拨式、讨论式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一、旧知回顾:二、练习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见学案:《夜泊牛渚①怀古》李白(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明确: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明确: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见学案:《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南宋)(1)全词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情?明确:感时伤事的悲苦之情。/或:凭栏怀古伤时的苍凉之感。(2)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有“隔”与“不隔”之分。能自然真切地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不隔”,反之为“隔”。他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你怎么看待他对这两句的评价?简述理由。隔/雨前山峰,“清”意或有,但苦味绝无,更不会去商量“黄昏雨”来时的情形,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强加给所写对象之上,语言雕琢,缺少一种自然之美。不隔/①抓住了景物特点。冬日山“清”,“苦”字隐含了山峰孤峭的特点。②写出了词人真实感受。“清苦”“商旧知回顾练习巩固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略”,用拟人手法,准确传递出山雨欲来给人的主观感受,凸显出词人悲苦无奈的心境。③情与景自然交融,形象准确鲜明,情感附着自然恰切。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见学案:《村夜》白居易(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明确: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白居易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明确:合理。白居易的《村夜》采用白描手法。(指向表现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指向诗歌内容。)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白居易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见学案:《蓦山溪•自述》宋自逊(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片主要描写了<蓦山溪·自述>作者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明确: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的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腥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三、整理反思:展示纠错整理反思课外作业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