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教学目标]1.知道南北朝的历史更替;知道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知道民族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进步的重大贡献。2.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和分类整理、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顺利总结南北对峙时期的社会特征;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提炼史识的能力,提高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对中华民族分裂时期历史的再认识,进而能够把历史放置在较长的历史时段,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中来观察认知,真正树立较为完整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理性的层面提升学科能力。3.树立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科精神,形成正确的民族情感,生发准确的国家意识,产生积极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与难点]重点:北魏政权五世纪的改革难点:南北朝社会特征的认识说明:1.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一次成功改革。从历史背景上看,是东汉末年以来民族融合的总结,是隋唐民族大繁荣的开启,具有重要的历史继承和过渡性质。从改革类型上看,则是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学习先进,同时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危机,并开创新历史时代的一个改革。从改革结果上看,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出现了这一时期北方少见的发展势头。从历史学习方法上,对学习其它历史内容具有启示意义。2.基于第11课到第12课的知识点数量大,线索也很多,同时基于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和丰富历史学习方法的要求,把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中,就把对社会特征的认识作为难点,因为从纷繁复杂的知识到提炼历史结论等方面对高一的学生都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只有认识到南北朝的社会特征才能实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品质的目标,这就需要格外关注。[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师:请看以下材料:封赏弟子养亲信,亲信权大埋祸殃。大族腐化蔚成风,何曾一食过千金。饥民何不食肉粥?惠帝问话太昏庸。八王之乱争皇权,互相厮杀十六年。百姓非死即迁徙,中原千里少人烟。遭受重灾税不减,北方各族反纷纷。氐人李雄建大成,刘渊建汉在阳平。外祖杨骏控朝政,贾后召兵乱皇宫。——《中国历史朝代歌》师问:(1)请看一段中国历史朝代歌中的一段,指出其所指哪一朝代?理由是什么?(2)上节课我们讲述了东汉末到西晋的历史,你结合这段歌词,谈谈你对这一段历史的印象。引导关注材料关键词:惠帝八王之乱中原北方北方各族贾后结合单元前言。预设结论:(1)西晋,惠帝和贾后;或者北方各族反纷纷。(2)社会分分合合,区域经济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最后中国走向新的统一。2.环节一——加工历史信息:汉末以来的社会特征:用心爱心专心提出问题:你引用了教学前言,但前言的表述是否完全体现汉末以来的社会特点?引导:教材的前言对学习有帮助帮助。但一般书籍的前言作什么用呢?前言是提示我们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要认真对待啊。结论:不能全面体现。教师讲解:其实,从前一课到现在,我们深切感受到汉末以来的社会特征是:政治持续分裂但又局部或短暂统一;经济遭到破坏但有一些区域快速发展;民族斗争激烈但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社会常常停滞倒退却不断走向新生。提出问题:这样的特征是否正确?有何古怪?预设结论:是,但很矛盾。提出要求:要想证实这样的说法,只有历史会告诉我们真假,下面分三组组整理历史信息。要求从第11、12课中分别找出能体现政治、经济、民族三个方面的正反历史信息。要先对事实定性,正确归类,然后指出事实要有一定数量,但要突出最典型事实,语言简明,符合历史表达规范。教师分组提问,逐步完成历史信息的梳理。针对第1组问题:这一段有过几次大分裂,结果如何?预设结论:大分裂有东汉末、三国、十六国、北朝;结果汉末混战归三国,三国归晋,十六国归北魏,北朝归北周,南北归隋朝。针对第2组问题:这段历史在经济上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克服而后发展?预设结论:北方主要是战争的巨大破坏,南方主要是缺乏技术和劳力。北方是由于曹魏和北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