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时间参加人员地点主备人课题我的母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2.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3.了解胡适及其身上所代表的文化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小组复述,了解文意,概括事件,感悟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重、难点及考点分析课时安排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环节安排备注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或《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二、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诌议》。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三、检查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侮辱(wǔ)2、解释下列词语。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四、学习课文内容。思考:(1)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胡适: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1917年,19岁的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1917年7月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其母对他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3)四人小组讨论。(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用一个词来小结我对母亲的深情。师生共同明确,板书:早训、催上早学严厉重罚、舔病眼慈爱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仁慈、温和感谢受气,忍耐、悲哭气量大、性子好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刚气,不受人格侮辱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一。重难点及考点巩固性练习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我小时身体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