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杜甫律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3.能力培养目标:诗歌鉴赏。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意的理解。教学安排:3课时一、关于诗歌的分类古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五言律诗古代诗歌律诗七言律诗近体诗五言绝句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共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二、分析《客至》1、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这首诗前一层写朋友来访,后一层写酒菜待客。2、背诵(注意“但”“缘”“取”的意义和用法,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张)3、理解:问题①:“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翔集。透过写景的哪个词我们可以窥知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1)词或短语:但见(2)心情:生活单调、寂寞问题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门前花径从来没有为客来而打扫过,如今这蓬门为你而打开。这两个诗句我们可以析得什么?明确:可以看出诗人对有客来访的喜悦之情,而这一来客又是诗人的至交问题③:“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而是实情。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这表现朋友之间的有着怎样的感情?明确:朋友感情的朴素、深厚问题④:最后两句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的目的是什么?哪个词或短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明确:为了增加欢快的气氛,“尽余杯”问题⑤:请用四个字概括该诗的风格明确:清新明快问题⑥:这首诗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两句?为什么?明确:“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两句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寂寥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意深厚。既写出了两人交情之深厚,又为后面的酣畅欢快作了铺垫。三、分析《旅夜书怀》1、背景杜甫在成都草堂主要靠严武的帮助才得以生活活下去,却不料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疾病缠身,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这首诗前两联寓情于景,后两联直抒胸臆。2、分析问题①:前两联写景,诗眼是哪个短语?为什么?(1)诗眼:“独夜舟”三字。(2)分析: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一片冷寂。而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所表现的仍旧是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问题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止。诗人从“独夜舟”写到辽阔的大自然,要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感到,在这样辽阔的大自然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正如这一叶小舟,不知飘泊到何时。问题③、“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用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得到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远大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志向,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