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许多五言诗,但对于诗歌的基本特征记忆并不深刻。本课讲析五言诗的特征,通过对诗人背景的分析领略诗人思想感情。本班学生对于知识点了解地比较详细,却不能完全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追求,教师从德育方向出发希望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反省自身。3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教学重难点]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教学方法:讨论法、研究法、问答法、情境教学法教学准备:课件、卡纸、假胡子、铁铲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这张开心农场的图片,你们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菜地、种菜、田园……”师:“东晋有一位大诗人陶渊明,他就非常喜欢田园生活,放弃了官职回家种菜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组诗《归园田居》第三首。”师解释题意:园田居是诗人的一处住所。古代文人常因自己的爱好或志向为自己的住所取一个名字。出示课堂目标点明本课教学重难点。二.新课教学学生简介作者资料,回顾旧识,完成导学案填空题。学生回顾《祖逖北伐》了解东晋的动乱,通过“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朗读明义:学生听诗歌录音,边用铅笔划分诗歌节奏。教师询问讲述诗歌的基本特征,学生给出答案:五言诗。有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学生跟随诗歌伴奏朗读,教师给出意见指出读音错误和应注意的感情色彩并亲身示范,学生一句一句跟读。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学生概括全诗诗意学生根据课文课文底下注释,分小组讨论尝试翻译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讲成一个故事。教师发动学生扮演陶渊明,用假胡子和铁铲演绎陶渊明种豆的一天。师出示诗歌翻译,坐在座位上的同学可进行故事对照进一步理解诗意。学生看完表演,可举手询问“陶渊明先生”一些问题,全班共同讨论答疑。三.名联解析对照诗歌,学生找出诗歌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联。学生互相讨论回答,教师概括补充。学生猜测作者当时的感情状态,并对作者的形象进行分析。四.课堂升华1.这首诗一直围绕着哪个关键词来写的?可以以这个关键词提出哪些问题知道哪些信息呢?出示由“归”引发的问题,教师将卡纸贴在黑板上并在卡纸上设计板书。2.作者围绕着关键字能把诗歌写得这么平淡、真实、有感情,你能试试学习作者的写作优点写一个作文小片段吗?(同学们,想一想你的学习状况,根据以下几点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从何而学?为何而学?学习如何?学成何去?五.讨论延伸同学们:陶渊明归隐田园却依旧传世流芳,你会选择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安于农事吗?这能不能成为你不爱学习的理由呢?六.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大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追求自由,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学习陶渊明的这种追寻爱好的精神,而不是找各种理由不去学习。落后就要挨打,现代社会比封建社会要公平、公正得多,抓住机会好好学习,待到学有所成之日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回到故乡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七.作业布置1.尝试当堂背诵本首古诗。2.课后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诗,尝试理解诗意与作者思想感情。3.课余或课后完成与本诗相关的《学法大视野》以及《自能自测》。常宁市第五中学李广源活动2【导入】音乐图片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这张开心农场的图片,你们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菜地、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