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二、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曾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又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2、介绍写作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7、品诗,品评诗句、赏析感受哲理美。①首联:交代了什么?体会“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明确: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表达痛苦、孤寂、愤激之情。②颔联:此联用了什么手法?意在传达什么心情?明确:用典。“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烂柯人”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百感交集,不胜感慨。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③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何理解?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自己遭贬的愤激之情。但这句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说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没落的事物”这一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④尾联:结尾有什么用意?明确: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尾联:是点睛之笔。“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诗人意志不衰和乐观精神。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附板书:坎坷遭遇——渲染——辛酸归来感慨——用典——悲痛《酬乐天扬州事、情、景、理初逢席上见赠》水乳交融(酬赠诗)感叹身世——写景——愤激席间赠言——抒怀——昂扬三、欣赏《赤壁》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2、介绍写作背景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