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就是美国文化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美国是一个最功利的国家。可不是吗?“麦当劳叔叔”左手给你递上汉堡、薯条这些食品,右手就会把你的钱收进钱箱;一瓶可口可乐的成本也许只有5美分,却让人“乐得买,买得起,哪里都买得到”;好莱坞电影即使进入批量生产的年代,也不愁换不来节节高攀的票房;“后街男孩”这样已经算不上男孩的“老帮菜”乐队,走到哪儿都会把痴迷者的眼泪和钱包通通榨干……美国人也很幼稚。说幼稚并不太妥当,只是再成熟的美国人,心里也一定有那么一点童话情结;再为现实所累的美国人也不愿放弃自己精神家园的那最后一片绿地。于是,再怎么以挣钱为目的的文化经营背后,总会透露着那么一点对美国人精神上的鼓舞。美国亿万富翁迈克尔·斯塔德瑟写了一部叫作《大宝藏》的童话书。书中的每个字、每一幅插图,或许都会成为一个至关紧要的线索。循着这条线索,读者可以在全美12个地方各找到一个18克重的叶状金币,每块金币价值1000美元,上面印有书中森林动物的图像。寻宝者可以用一枚金币兑换一个与币上动物图形相同的珠宝饰物———这些饰物从8500美元的瓢虫到45万美元的蓝宝石蜘蛛不等。如果12枚金币都被找到,那么将可以兑换到超过100万美元的珠宝饰物。这部书成了全美国人的寻宝游戏。售价近30美元的《大宝藏》几次在亚马逊网上书店销售告罄。《大宝藏》官方网站的点击率已经超过10万次,众多网友在上面交流寻宝线索。美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此?也许是因为童年听过的寻宝故事至今没有忘怀,也许是因为这个游戏像赌博一样,让人不能断定成败几何。这本书的出现,美国人压抑已久的童话情节终于有了宣泄之处。你尽可以把自己想成勇士或探险家,尽可以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的经历,而且最大的好处在于,这样做的成本并不算太高。美国文化部门在经营文化事业的时候,也会注重从精神层面影响人,这也是美国价值观形成的一种手段。不久前轰动一时的动画电影《极地快车》是根据一部只有29页的迷你小说改编的。对圣诞老人半信半疑的小克劳斯搭上了一辆巨大的特快列车,去极地拜访传说中的圣诞老人,之后便是简单的“历险记”和大团圆结局。如果从电影制作角度来说,它无法与众多叫座的动画影片相比。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的精神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同类影片。正因如此,好莱坞极力推崇这部影片,在世界范围内为它留出圣诞档期。也许这的确是一部给儿童看的电影,它奉劝小孩子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对一个孩子来说,信仰、宗教、道德、政治都难以理解,更无法信服。只有塑造这样一种童话境界,才能让他们有所期待。于是,影片创造了一个词汇——圣诞精神。而为了诠释所谓的“圣诞精神”,又用了很玄虚的论证手段:信则有,不信则无。只有相信圣诞老人存在的人听得见,不信的人则听不见。这哪里是给小孩子看的电影!正像一位网友所说:“电影背后的潜台词无外乎在向全世界宣称:要相信美国、要相信美国精神。如果圣诞老人手中抱的不是圣诞礼物而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旗的话,一定会说: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狱……”用心爱心专心看,这就是美国文化,一边给不谙世事的孩子编故事,一边又在给已经不再是孩子的人说教。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