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过秦论教案贾谊一、教学目的1、了解贾谊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借古讽今的意义2、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现象3、学习文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4、理解文章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5、翻译文章6、背诵课文最后三段二、教学重点1、分析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了解作者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意义2、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3、学习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三、教学难点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2、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讲授、问题、讨论五、课时:4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2、秦开始了中国的封建王朝,成为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却二世而亡。这一点,是秦始皇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帝业能亘古延续。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3、秦始皇兵马俑、秦长城等引出秦始皇的讨论,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4、《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二)解题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三)作者介绍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封建国家),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并与屈原合称“屈贾”。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所著政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以及《过秦论》都写得意气风发、雄辩有力,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有赋七篇,以《吊屈原赋》最有名,政论集《新书》十卷,其中著名的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四)写作背景及意图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