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及意义;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方向、步骤及意义;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了解三大战役的概况及胜利的意义和原因。能力培养: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及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所实施的土地政策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及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2、分析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学习,归纳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掌握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2、学习三大战役时,要注意相关图表的运用,学会识图读图的方法和形成时空结合的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而1947年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制定,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2、人民解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陆确立领导地位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而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则奠定了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基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难点: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用心爱心专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战况如何?国统区的情况怎样?(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人数不断减少,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日益孤立。由于美国侵略的加剧,战争的消耗以及四大家族的掠夺,国统区的统济已陷于崩溃的边缘)这时期的解放区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在党的领导下,军民一心,英勇抗敌,解放区在不断发展,解放战争也在胜利发展。播放音乐《解放区的天》,请大家听一听,看一看,然后想一想,议一议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可靠保证1、原因:(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2)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渴望得到土地(3)巩固根据地政权,支援解放战争2、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有步骤”即分期分批开展:老解放区最先进行,总结经验教训,新解放区第二批进行,国统区待全国基本解放后再开展。“有分别”即对待不同类型的地主在政策上有所区别,因为地主阶级中有恶霸地主和开明地主,有大地主、中地主,还有小地主,在执行政策时,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3、结果和意义结果:农民分到了土地意义:(1)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积极发展生产,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质保证。(2)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他们保卫解放区,使后方巩固;他们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可靠保证。用心爱心专心讨论: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怎样的方案?结果如何?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虽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根本上是无法实现的空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构想,体现了对农民阶级的同情,但是,由于平均地权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且中华民国成立后名存实亡,平均地权的构想并未得以真正的实施。讨论: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有何变化?其依据是什么?并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47年的土地改革总路线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而党在民主革命不同历史时期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体现了党所一贯坚持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