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联限时集训(三)两个世界的撞击(18世纪末至今)(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36年,在广州商馆中落脚的外国商人约有50余家,其中英商31家,美商9家,葡萄牙、瑞典、荷兰、法国商人各一家,还有“港脚”商(主要是英印的所谓“自由商人”)11家。这反映出()A.西方列强已经打开中国市场B.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争夺对象C.清朝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对外贸易潜伏重大危机D[根据材料信息“1836年”“在广州商馆中落脚的外国商人约有50余家,还有‘港脚’商”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贸集中于广州,对外贸易潜伏重大危机,故选D项。]2.1862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致上海道台的信函中称:“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上述材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英国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C.租界逐渐成为“国中之国”D.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表明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故选C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英国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在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中,排除B项;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之后,排除D项。]3.蒋廷黻先生说:“我们近代对付西洋的方法不外采用西洋枪炮及雇用西洋的军人。西人近代对付我们不外学我们疏通衙门的秘诀,且雇用汉人替他们跑衙门。”中西方的这些做法()A.有利于推进中国近代化B.淡化了近代中国的屈辱C.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差异D.阻碍了西方的侵略步伐C[材料中中国“采用西洋枪炮及雇用西洋的军人”和西方“雇用汉人替他们跑衙门”体现了当时中国人购置中国原本没有的器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西方人雇用汉人解决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关系问题,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拓展侵略路径,反映了中西双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故选C项。]4.阅读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分析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主要表明()国家总人口(单位: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80048%52%法国(1851年)约360075%25%中国(1851年)约4320089%11%A.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B.中西方在城市化走上了明显不同的道路C.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D.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A[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这主要表明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A项正确。]5.1895年,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在评述意大利公众舆论强烈反对俄德法三国施压日本时,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日本在最近的战争中为文明而战,打倒了野蛮,所有的文明国家都会从中受益。”这一观点说明()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D.西方媒体试图掩盖日本侵略罪行D[西方媒体评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认为“日本在最近的战争中为文明而战,打倒了野蛮,所有的文明国家都会从中受益”,说明西方媒体试图掩盖日本的侵略罪行,故选D项。]6.魏源认为美国的选举制度“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这表明魏源()A.对于世界大势了然于胸B.对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认识C.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通过题干中魏源对美国选举制度的评论可知,他对该制度持肯定态度,说明其对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已经有所认识,故选B项。]7.(2020·吉林调研)著名经济学者许涤新提出,外国在华资本是中国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的组成部分,尽管列强在甲午战争前尚未取得在中国设厂的权利,但到1894年各国在华工厂已超过100家。许涤新的观点已为多数经济学者所采纳。这一观点说明了()A.西方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B.中国资本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C.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