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瓜分中国的狂潮目标一:近代史上和现代史上,中国政府都曾向外国大规模借款,两者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请把握列强向中国贷款的目的、概况和影响。目标二:近代以来,列强是如何抢夺中国的路矿、开设工厂的呢?——请把握列强在中国抢夺路矿和办厂权的目的、表现及影响。目标三:为维护侵华利益,列强在政治上怎样加紧侵华?——请把握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目的、表现、结果和影响。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1.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政治经济新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它们的资本输出增大,对海外的殖民掠夺更加剧烈,殖民地日益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2.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充分暴露出来,这就更助长了帝国主义大国的贪欲。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一列强瓜分中国的根本目的是()A.掠夺原料B输出资本C.倾销商品D.扩张领土考查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解题思路点拨:从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看,该时期应处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阶段,由此可知B项是正确的。规范答案:B规律技巧总结:把握阶段特征是高考的能力要求之一,也是解决很多问题的主要手段。帝国主义侵华应分为两大阶段:19世纪40~90年代是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后是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时的着重点是关税和通商口岸,而资本输出时着重于瓜分。思维误区警示:根本目的是由事物本质决定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能因一般现象的表现而混淆了问题的本质。二、争做中国的债主1.起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和“赎辽”费,大借外债。2.目的: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3.概况:列强迫不及待地提出向清政府贷款,其中,数额最大的是向俄法和英德的三次借款。4.借款的特点(1)数量大,归还期限长。(2)回扣盘剥高。(3)具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首先,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其次,通过借款长期控制中国的海关与财政。再次,以借款作为长期控制中国主权的重要手段。5.影响(1)列强借款给清朝,大发横财。同时,获得了大量政治特权。(2)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进一步扩大了在华政治势力。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请回答1~2题。1.19世纪末,清政府向俄法银行团和英德银行团的三次借款的共同点是()A.帮助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B.具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C.规定的还债期限都很长D.逼迫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输出资本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考查点:列强向中国贷款的方式、特点。解题思路点拔:1.结合背景思考,共同点在于都具有政治奴役性。A、D两项都不符合两者,C项不符合前者。2.注意是“基本方式”,A项表述最全面,其余各项表述不全面。规范答案:1.B2.A规律技巧总结:本部分知识与文综考试中的引进外资部分密切相关,因此,应予以重视。虽然两种都是贷款,但一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带政治奴役性的贷款,另一个则是主权独立下的主动行为,两者有本质差别。思维误区警示:对于列强强迫中国贷款这种方式带给中国的危害应全面认识:一是经济上利用回扣、利息等盘剥;二是政治上带有奴役性。三、抢夺路矿和办厂权1.抢夺路权用心爱心专心(1)表现①法国先在中国西南抢得铁路修筑权。②俄国在中国东北强筑铁路(中东铁路)。③英国提出单独修筑五条铁路的要求,英德撇开清政府,两国商议共同投资津镇铁路。④争夺最激烈的是穿越中国心脏地带的几条铁路修筑权。(2)危害与影响①列强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②在经济上,掠夺了中国大量财富,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它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2.建立厂矿企业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厂矿企业。(1)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资金足,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拥有种种特权;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居于垄断地位。(2)危害列强在华开办厂矿企业,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