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0符合题意教案【目标要求】“年年考前谈审题,岁岁考后话走题”,可见走题是高考作文中顽症,《考试说明》对作文要求第一的就是符合题意。许多考生认为话题作文很宽泛,审题就可以马虎一下了,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开放性的命题,不限制内容和体裁,不限制利益取向,但也是有一些限制的,第一话题不是笼统、抽象的话题,而是具体的话题。第二在具体的话题内有某些特定的限制,也就是对审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网络透视】这里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指的是通常所说的审题。这个题是考官给的题,也就是高考试卷上的作文题,要求同学能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所谓“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就是对作文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诸如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提出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仔细阅读、揣摩,确切地理解它们的全部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主要是理解该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楚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楚试题的各个部分的字面和字底的含义。二指的是文章和题目相符。最近几年考话题作文,都是考生自拟题目,更容易出现这个情况。话题作文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的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应该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有些同学喜欢把拟标题作为写文章的最后一步工作来做,也就是把文章写好后再来拟标题,这就很容易犯文题不符的毛病。高考作文题,一般由题目、材料、要求(注意)三部分组成:或完全式,三个部分都具备;或省略式,某部分不出现。审题就是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确解,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比如1993年高考作文题,文体要求写记叙文,题目要求自拟,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要求描写环境和气氛,描写人物神态,补写女儿、儿子的话,续写父亲的话,这些要求在审题时务必一一抓住,一个也不能漏。又如1998年高考作文有两道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要求“把不要的题目划去”,如果保留两个题目,就会被扣掉2分。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的要求。比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就不能自行改变成针对第二个姑娘的说法发表意见。再如字数,有的不少于500字,有的不少于600字,现在只写一篇大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诸如此类的篇幅限制也不得任意减少。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如果高考作文题目明确规定“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之类,一般说不会引起误解;但2000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只说“文体不限”,于是有的考生产生误解,以为既然“注意”中不曾提及“不可写成……”,就可以写诗歌了,殊不知试题早已限定“写一篇文章”,而诗歌是不在文章之列的。2002年高考作文在文体上用“不限”一词,2001年则用了“自选”。“不限”意味着可以用“另类”文体,而“自选”则是基本的几种挑一种,限制之意已在用词的微妙变化中。总之,在具体话题之内又会有明确的限制。尽管有了两重限制,话题作文仍然是非常开阔的。为什么呢?因为话题作文本身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一个题目,不管划出多少框来,仍然没有边界,无限大中再分还是无限大。因此充分利用所给的空间,不要走禁区。要使行文符合题意,就要弄清行文为什么会跑题,以便“对症下药”。行文跑题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审题失误。即审题不慎、不准,未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题意,于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二是行文“失控”。即审题对题意把握准确,但行文不留神出现偏离。三是疏于核查。要使行文符合题意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行文前认真审察题意这一步简称审题,即对文题的研究、揣摩。审题的任务有如下数项:①弄清表现范围文题对文章内容有限定作用。审题,就要弄清它限定写什么,主要限定在哪方面,哪些限、哪些不限,从而将文章内容放在允许表现的范围内。如写《学会放弃》,显然是限定写要勇于丢掉些什么,至于丢掉什么,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是“追求”“机会”“嗜好”还是“主张”“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