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与赤壁之战。2.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3.了解两晋的建立和灭亡。4.掌握各朝的名称以及先后更迭顺序。5.了解十六国的概况。6.正确掌握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等史实。德育目标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2.三国时期,在长期剧烈的战争中,在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曹操、诸葛亮、孙权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通过与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能力目标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5.指导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西晋短期而亡的原因。3.南北朝各代的更迭。4.北魏统一北方。5.北周武帝的改革。用心爱心专心●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东晋、刘宋经济的发展。3.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教具准备投影仪、政权更替简图。●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2.图示教学法:展示各个时期的形势图,使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并正确认识当时的分裂和统一的局面;也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内容具有时间跨度大(近400年),空间范围广(南北跨度大),头绪多(涉及到几十个政权)等特点,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1.以线带面:以分裂——统一(局部统一)——分裂——统一(局部统一)为主线,来串讲政权更替的过程。2.以史带论:要认识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问题,并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一观点渗透于历史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东晋、刘宋、北周时期经济发展局面的了解总结出分裂时期,南北方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这一结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之一:导入语例示在经历了秦汉这个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之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但是,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