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第三章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重点、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情况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本课为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同学们在学习时大致掌握本节内容大概即可。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一方,相互攻杀,这种混战局面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官渡之战后,分裂局势逐渐明朗。(一)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曹操此后不断出击,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更加强大。刘备投奔刘表后,不断招募丁壮扩充军队,同时延揽英才。三顾茅庐成为后世求贤礼士的典范。此后,刘备的力量虽有发展,但要单独抗击曹操的南征大军,无异以卵击石,刘备、诸葛亮决定与孙权联合抗曹。孙权据有江东,在北方战乱四起之时,努力经营东南,拓展地盘。面对曹军大举南下,孙权也深恐曹操吞并江东,于是愿与刘备联合。这样,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局面形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有:其一,曹军“不习水战”。曹操面对大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实际上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其二,疾疫困扰。曹军南征长途跋涉,“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荆州降兵又都心怀狐疑,决难取胜。其三,骄傲轻敌,战术失当。其四,北方基本统一刚刚完成,统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都还有待时日,部队连年苦战也须休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长江上下游区域经济发展给刘、孙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经济的有待恢复,使曹魏一时难以统一全国,但各方都力图打破均势,完成统一;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致力于巩固他在北方的统治,发展经济,进军西北;孙权的政权更加巩固,实力也不断加强;刘备则跨有荆、益。天下三分大势已定。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随后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先后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二)西晋的短期统一晋武帝死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复杂,西晋王朝统治危机空前严重,永嘉之乱以后不久西晋的统治就结束了。西晋建立后不久,皇族八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力掀起了一场剧烈的争斗、厮杀。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达16年之久,战场从洛阳、长安伸展到黄河南北,破坏性极大,经济刚刚有所发展用心爱心专心的北方又遭受到一场浩劫。在凶残的厮杀中,西晋统治秩序完全被打乱。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八王之乱中,皇族尚在酣战之时,流民起义、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已经处处树帜而起了。因此,西晋迅速败亡,究其原因,西晋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冲突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公元316年,刘曜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的统治结束。(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1.东晋的统治东晋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问题既多又严重的情势下,依靠士族地主,求得偏安东南一隅。东晋统治的基本情况:其一,司马睿依靠南迁的北方士族,同时又争取南方士族的支持,建立了东晋的统治;其二,东晋的统治政策力图平衡南迁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势力,安置南迁士族和农民,发展经济,不求进取中原,但求安宁;其三,东晋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士族地主仗恃权势,占有大量土地与劳动力,使阶级矛盾也随之激化。孙恩、卢循起义坚持斗争十多年,义军转战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一度兵临建康城下。在农民起义军的连续打击之下,东晋统治日薄西山。最后,刘裕夺取了政权,东晋王朝结束。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东晋的胜利保护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环境;相对于北方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东晋时期南方还是比较安定的。2.南朝的统治5世纪前期直到6世纪后期的170年间,我国仍处于南北分裂对峙状态。这时,南方出现宋、齐、梁、陈相继而立的局面。刘裕是出身寒门的北府兵军官,得势后控制了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南朝开始。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虽仅二三年,但这位寒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