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节选)林燿德散文的思维林燿德散文的形构融合诗与小说,并有浓厚的科幻意味。他创作时,不再像上一代诗人那样有意识地在写诗歌或散文,而只是在经营一个作品。因而,他的散文突破了文类界限,形式的选择成为一种策略,原来在散文处于附属地位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成为他散文的重要元素。内含在正文意念深处的意识状态与思考痕迹构成他散文的“隐藏作者”。林燿德在《传统之轴与前卫之轮——半世纪的台湾散文面目》里指出:“小说的虚构、诗的跳跃、戏剧的张力无不可以渗入散文创作思维,使得散文的文类框限和‘刻板印象’得以解除魔咒。”一、作者简介林燿德(1962—1996),文坛知名专业作家。生于台北市城中区,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1977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诗集《银碗盛雪》《节庆感应》《都市终端》,散文集《一座城市的身世》《迷宫零件》,诗评集《一九四九以后》等。有诗、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30余种,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40余种;各项作品获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30余项奖项。二、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除重点谈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树之外,还谈到桑树和松树等。作者表面上写树,实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社会内涵,这些树,或者与一种信仰有关,或者代表了一种精神。而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示的态度、流露的意绪是不一样的: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圣诞树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的意味——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义;与此相对的是棕榈树的倔强,引起了作者的同情和感佩;此外,作者对桑树是“怀念”而钦敬的,对松树则有一种向往之情。一、注音锡箔(bó)翌年(yì)棕榈(lǘ)面颊(jiá)砍斫(zhuó)踱步(duó)泫然(xuàn)二、写对字形wén(纹)理末shāo(梢)灌ɡài(溉)安xiánɡ(详)zhuī(锥)体kǎi(楷)模suō(蓑)衣xīn(馨)香bān(斑)斓hónɡ(宏)伟三、解释词义1.泫然:眼泪下滴的样子。2.畸零:形容孤零零。3.图鉴:以图画为主而用文字解说的著作(多用于书名)。4.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5.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6.前仆后继:仆,倒下。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得英勇壮烈。阅读课文《树》的第二节,回答1~4题。1.本节第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对菩提树怀有怎样的感情?答案:过渡作用。第一段作为过渡,承接第一节关于菩提树的描述,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了一种景仰之情。2.作者指出“圣诞树在世界各处惊人地繁殖着”,以至于成为“唯一不可能绝种的植物”,这里隐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里隐含着作者的忧思,圣诞树“被人类当作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含义,同时隐含着批判的意味——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义。3.本节中第十段作者提到了棕榈树,棕榈树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棕榈树的这些特点?答案:棕榈树有着不同于其他树种的性格:顽强、坚忍。原文语句:“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其间的回民吻合”“紧裹蓑衣的树干也与阿拉伯民族布罩之内那瘦削的面颊互相呼应”。4.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A.《树》重点讲述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树这三类树,分别涉及佛教、基督教、回教三种不同的信仰,而这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B.这篇散文除了包含浓烈的文化意味外,都市的气息也隐现其中。C.这篇散文在语言上非常讲究,用语凝练、含蓄,行文疏密相间,使得全篇显出峭拔之气。D.本节其实谈了两种树:前半部分谈圣诞树,后半部分谈棕榈树,二者形成了一种对比,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其实是相同的。解析:D项,本节首段即谈了菩提树,故“谈了两种树错误”。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