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教学【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资料助读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30年。2、背景《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故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3、小说的知识:(1)什么是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什么?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5)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三、整体感知1、生字识记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2.昏暗;不明显。如:晦暗。本文取此义。3.夜晚。如:风雨如晦。猹(chá):野兽,像獾,喜欢吃瓜。弶(jiàng):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2.用弶捕捉。踝(huá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汛(xùn):河流定期的涨水。如:桃花汛。髀(bì):<书>大腿,也指大腿骨。愕(è):惊讶;发愣。如:惊愕。嗤(chī):<书>嗤笑。如:嗤之以鼻。瑟(sè):古代弦乐器,像琴。廿(niàn):二十。折(shé):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如:树枝折了。2.亏损。如:折本儿。本文取此义。3.(shē):姓。另读(zhē):<口>1.翻转。如:折跟头。2.倒过来倒过去。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还读(zhé):1.断;弄断。如:骨折。2.损失。如:损兵折将。3.弯;弯曲。如:百折不挠。4.回转;转变方向。如:转折。5.折服。如:心折。6.折合;抵换。如:折价。7.折扣。如:七折。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黛(dài):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如:粉黛(指妇女)。惘(wǎng):失意。如:怅惘。恣(zì):1.放纵;没有拘束。如:恣意。本文取此义。睢(suī):1.恣睢。2.(suī):睢县,在河南。2、词语识记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阴晦:阴沉昏暗。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心绪:心情。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谋食:谋生。易主:改换主人。寓所:寄居的房子。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这么些。潮汛:定期上涨的潮水。苏生:苏醒,重现。愕然:吃惊的样子。鄙夷:看不起。道台:“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道台”。文中“放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