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江南的冬景》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2、研习探究文本意境美;拓展探究,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感受郁达夫散文的美。3、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热爱自然、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位。教学重点与难点1、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2、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位由此而体现的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3、学习对比的表达技巧,体味文章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江南的冬景》:《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确,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郁达夫写景散文的特点。这一切源于他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最难以发现美的季节,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二.了解文本(一)整体感知1、有感情朗读全文,找出文本所描绘的江南冬景,并用白描的手法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激发学生的兴趣,给有美术特长的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给它命名。曝背谈天冬郊植物寒郊散步农村冬雨江南雪景旱冬闲步2、你最喜欢哪幅图?(学生分组讨论)(二)品味鉴赏归纳整理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这些场景中作者是如何来体现“我之色彩”的?闲适可爱、生机诗意、清福恩惠、悠闲洒脱、美丽趣味、快活逍遥而这些主观的感受也便构成了本文的基调:明朗。2、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体现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引用的诗词: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暮雨潇潇江上村用心爱心专心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3、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找出并说说好处。教法:学生讨论师明确明确: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4、作者对江南雪有没有作实景描绘,为什么?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三、了解作者(一)探究情缘(学生介绍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