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现代诗歌单元学习《死水》《黄鹂》二、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歌。重在通过诵读并结合有关注解理解诗歌的含义。三、知识归纳总结现代诗歌基础知识:1、诗歌的特点:诗歌是摘要地反映生活精华的文学样式。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概括性、凝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节奏等特点。2、诗歌常用修辞方法: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常用的修辞有比喻,隐语(谐音)、双关,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方法:(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2)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3)反讽:也称“反语”,它是把表象和现实相对比,然后采取一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修辞方式,即把正反相互颠倒表现,然后在其中寓含讽剌的意思。(4)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总的来说,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5)夸张:修辞学中的辞格的一种。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技巧,借助于想象,将所用心爱心专心描绘对象的某些特点,做出突出描述,反应事物的某些特征(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等)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夸张虽然行文奇突,超越于现实,却不能以理相悖。可分为:①扩大夸张:把事物尽量向多,长,高,快,强,密方面扩大。例: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李白]②缩小夸张:往小,短,低,慢,弱,稀方面缩小。例: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毛泽东)(6)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根据字数,词性,结构,严格程度等方面不同可分为两部分。①严对: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宽对: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当。不讲究词性和平仄。字面可以重复。(7)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构成一组句子,表达某种相关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可加强语气。例:我们的茅屋被烧掉,我们的牲畜被吃完,我们的父母被杀死,我们的妻女被强暴。[艾青《向太阳》](8)比拟(拟人化,拟物化):就是将人拟物(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以人比物)。用得较多的是拟人。如: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9)呼告:撇开读者,直接对第三者说话,表达激动的心情,加强词句的感染力。如:与火神搏斗的人们,辛苦了!这种呼告词,倾注了作者编者的一片深情,受众备感亲切,难以忘怀。四、课文分析《死水》作家简介: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