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一节。本章教材介绍了摩擦起电、电路连接、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础。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本节教材学习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电学部分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本课内容在编排上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通过探究、分析、归纳来认识静电,防止和利用静电,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能力上都十分重要。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电已有感性认识,但电是怎样来的却一无所知,因此,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重点;电荷是真实存在的微观物体,我们看不到,所以,电荷的分类、摩擦起电的实质是难点。本节课我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来突破重点与难点。三、设计思想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身边摩擦起电的事例的探究、分析、讨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增加一系列师生、学生与学生活动展开教学。四、渗透科技、校训、德育或环保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大家一分为二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五、教学目标A、认知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2)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3.)认识验电器及其作用。B、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现有物品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3)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归纳、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C、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了解静电的应用和危害,培养大家一分为二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六、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的探究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教学难点:电荷的分类、摩擦起电的实质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电与我们的生活1.演示感应起电器2.多媒体展示各种有关电的图片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那么电是什么呢?(板书课题)说说电带给我们的方便与灾难想象如果我们生活的城市完全断了电将会怎样?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到电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引入电的问题。3分钟二、探究摩擦起电现象请大家拿出上节要求大家准备的物品(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我们大家一起来实验探究:引导分析得出:摩擦后的部分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观察现象并记录;练习:解释课本图13-3B,用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水流,水流将会怎样?为什么?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通过探究实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练习摩擦起电的实验,从而使学生从感性的层面的理解,并且初步认识到利用各种器材所做的摩擦7分钟(板书:带电体)起电有所不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说说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的例子:(风扇、电视、梳头发、化纤类衣服等)培养学生分析现象的能力3分钟三、探究电荷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教师演示探究两种电荷的作用规律的实验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师个别提问学生,进行点拨。经过大量的实验表明,自然界所有的带电体,不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就是和毛皮摩擦过橡胶棒相排斥,这样我们就把所有带电体分为两类。(板书:正电荷、负电荷的规定)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学生根据刚才实验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解释“不友好的气球”。和头发越梳越蓬松的原因?练习:见PPT对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情况作深入的认识。10分钟四、摩擦起电的实质利用多媒体展示。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解释: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为何带正电?5分钟五、验电器如何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还有其他方法吗?出示验电器,介绍构造、作用。回答: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引出验电器10分钟演示实验:a.让与丝绸摩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