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3.结合文意和具体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理清一段话的思路。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节。关于如何理清文章思路的教学建议本课的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怎样理清总体思路?2.怎样理清局部思路?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句、难点句。一、理清总体思路大致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划分段落、层次第二步: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概括各段中心。本文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标明,七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当然都很紧,但程度有区别。第一、二部分说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是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第三步:探究这样安排思路的理由。方法有二:一是提问题,二是作比较。要理清思路,就要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探究段序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部分接前一部分有什么道理。文章前前后后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变换角度,可以化为种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路要从写作缘起这一点出发?通过探究可以领悟,“记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评论“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由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质上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感情。例如第一、二部分的思路是怎样连贯的?其实是申述段政府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等等,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理清总体思路。另外,还可以用作比较的方法:如果从第三节的内容,即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一、二节的内容移到第五节后面,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第六、七节都说到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这两节的先后顺序对调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比较,对于文章的思路就能有所领悟。二、理清局部思路,也有三个步骤:以第二节第1段作具体说明第一步:把握句意,看清句与句在事理上有什么联系,在各句标上序号,共5句。第二步:分析句意①真的猛士的表现。②对真的猛士的评价。③庸人淡漠的情态。④庸人淡漠造成的后果。⑤对黑暗世界的愤慨。第三步:理清语段的思路。①→②先概括猛士的表现,再表示自己的看法。③→④⑤先揭露庸人的情态,再拽出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因到果。三、怎样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句、难点句?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其实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可以准确而透彻地解读词句的含义。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品评这段话的深刻含义,首先要明确第二句话中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指谁,文中指示代词“这”提示我们“哀痛者”“幸福者”应是上文的“真的猛士”。“哀痛者”是指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是指他们为改变黑暗现实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两句话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再如“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不少论者凭直觉断言“这样的生活艰难”肯定是说刘和珍,事实上通过上下文语境,我们应注意“生活艰难”之前的“这样”指代词,它只能是紧靠的上文“期刊”“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且在前后文语境中,也没有任何语句叙述到刘和珍自身生活困难之处。由此可确认“生活艰难”之人应为鲁迅先生,从侧面反映进步刊物被反动当局查封的政治形势,更加突出了刘和珍是一名反对黑暗、不畏强暴、追求真理的进步青年。题解“记念”通常写作“纪念”,此处用“记”:1.同义,通用;2.双关——纪念、记住。“记”的反义词是“忘”,本文二段未句用反语提醒人们别忘此事,说:“忘却的救主要降临了吧。”3.此处用“记”的引申义牢记、铭记。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