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0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目标要求】2004年《考试说明》在本考点的要求上继续强调对文学作品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的考查。这就意味着古典诗歌的考查将会涉及作家和作品的人民性和封建性、民主性和科学性以及进步性和局限性等人文的因素,同时作者对事件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评价等也进入了命题的范围。因此备考时要适当调整、适时加强。【网络透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去复习:一是思想情感。作品中情感的种类有以下几种:哀怨型、愤激型、忧愁型、憎恶型、欣喜型、欢快型,还有离愁别恨型、怀乡思亲型、追古伤今型等等。二是情感载体。通常是杨柳表惜别,菊花表傲视,圆月表思念,落叶表失意,春风表得意,大海表开阔,流水表叹息,古迹表怀旧。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这些观点态度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进步的,有落后的;有要求继承的,有需要合理吸收的,也有要扬弃的。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文章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侨必须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既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刻意贬低,还要注意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并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因此,学会知人论世,在某种意义上,就有点“终南捷径”的味道了。鉴赏时更不能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这就要求读者必须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社会生活经验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另外,不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妄下结论,一定要仔细阅读,反复揣摩,思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分析形象特征、故事情节以及景与物的本质特征;二是联系写作背景,看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三是概括段意,尤其要概括重点段落的意思;四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性文字,它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句子;五是利用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寄托,借助巧妙的艺术手法来传递的,因此我们在鉴赏中必须结合语境仔细推敲,透过字面揣摩其深层含义。诗歌的思想内容与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鉴赏评价中要将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思考,决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看问题。【活题精析】(例1)2000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试题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C.三、四两句蕴涵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解析]蝉,古人赋予以清高洁、孤傲不群等象征意义。这首五绝是唐人咏蝉诗中也不例外,很为后世人称道。第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通过“垂緌”和“饮清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露”巧妙地将“贵”与“清”相统一,为三、四句的“清”无须藉“贵’’作了反铺垫。第二句写蝉声之远传,又感受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三、四两句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描写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干“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扬。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这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