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宋词五首》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宋词五首》二.学习目标通过讲解《宋词五首》,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复杂而细腻的感情世界。3.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词人的艺术特色与艺术风格。三.知识归纳总结五位词人的整体介绍豪放派:苏轼与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北宋:范仲淹、苏轼北宋南宋之间:李清照南宋:陆游与辛弃疾陆游一生写诗比较多,这首词在历史上影响很大。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这一首并不是他豪放派词的代表作。四.课文分析第一首《苏幕遮》范仲淹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在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有“出可为将,入可为相”的资格能力的,屈指可数,而范仲淹当之无愧。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平生只留下五首词,苏幕遮是其中的一首,人称其为豪放派词人的先驱。2.艺术特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一词写羁旅愁思、离愁别恨,题材古老而传统,然而在同类题材作品中,这首词却名列前茅。从文学创作角度分析,这首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特殊的情景交融之中,塑造了特殊的形象。这“特殊”就在于:它不是五代宋初那种写别情必是秋景萧瑟与人境凄凉的交融,词中人物形象也并非传统的“眉翠薄,鬓云残”、“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的孱弱形象。在这首及其他词作中,范仲淹笔下的景,自然也是为写情服务,然而却意境阔大高远,即使是思乡怀人或诉说战事的苦恼,也使读者感到,这绝非文人墨客的想象、呻吟之语,而是一用心爱心专心位边境主帅实事求是的切实描绘与陈述。边塞诗词的作者,绝少担任边境军队统帅的经历,这正是真情实感来自生活,是范仲淹的优势所在。碧蓝的天空和白云,铺满黄叶的大地,宽阔的江水染着秋色、带着寒意流向远方,在夕阳斜映的远山间,天水相边,无穷的芳草铺向遥远的天边,看得见夕阳的余辉,却望不见家乡——这就是词的前半部,这是写景,它展开的是色彩浓烈的画卷,这渲染的是开旷悠远的情思。一切羁旅他方的游子,纵使千愁万绪,读到此,也会心境为之开朗,让自己的缕缕乡思随着那江水、夕阳、芳草飘然远去,返回故乡。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