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高一政治上册《11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案例新人教版必修1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实践证明,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真正动力。而创设教学情境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一节课里,我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只起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探究精神。下面是本节课的一组教学情境: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同学们经常要买的,非常熟悉的商品图片,如钢笔、饮料、衣服、自行车等。然后提问:我们要想拥有这些商品必须要用到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说——“钱”。然后教师展示一张100块的人民币,并进一步设问: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能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新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货币的本质),创设以下教学情境:假如,一般说来,打制石斧的人,一天能打2把石斧;捕猎者,一天能捕捉4只野兔。打制石斧的人想用1把石斧换4只野兔,于是两个人开始讨价还价……请你和同桌分别代表交易一方的利益,为他们确定一个合适的交换比例,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坐在第一排的陈英同学和她的同桌讨论后认为应该是1把石斧=1只兔子,坐在她后面的陈霖权同学反驳说应该是2只兔子,于是其他同学有的说是3只,有的认为是4只。在学生回答和充分辩论之后,老师和同学一起最终根据相同的劳动量确定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1把石斧=2只兔子),并能直观感受两种商品价值的大小。教师在此基础上,将探究引向深入,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在这个交换过程中,2只野兔充当了1把石斧的等价物。场景1:木匠将自己生产的桌椅卖出去,然后购买木材带回家。场景2:木匠将自己生产的桌椅卖出去,然后说:“暂时没有什么要买的”,将钱带了回家。过了几个月之后,他才到集市上购买了需要的粮食。在经过刚才的表演之后,学生们的兴致一直都很高涨,当我把这个教学情境在屏幕上打出来的时候,有一个男生就主动站起来说:“我来演那个木匠。”我看了一下手表,时间还有些宽裕,就让他上台表演,表演同样精彩,博得了掌声。结束后,设置了几个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老师进行了适当的引导,最后得出结论:1、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2、货币出现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行。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4、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1没有了教师按部就班的讲、滔滔不绝的说,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式的教学,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老师的知识传授水到渠成。在其他的几个班级,我也采用了这种授课方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并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和学习。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氛围,但收获的是一样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也为我树立了信心和勇气,接受并实践新理念,变革旧观念、旧模式,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