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课程分析: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殊时期,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正是正对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明确生活的意义,真正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所以,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框内容共三目,包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和在砥砾自我中走向成功三个问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而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所以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还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所以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砥砺自我中才能走向成功。本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课标4.14规定的“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主要涉及以下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学情分析:在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折页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涌现了大批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特点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身边人、身边事。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哲学常识的大多数内容,基本掌握了唯物论、辩证法的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基本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了解了古今中外大量典型人物的事例,所以,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本知识。学习目标:能够识记个人素质的内容;理解劳动和奉献对人的重要意义;理解劳动和奉献的形式;能够理解只有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提高个人素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生树立劳动是光荣的、美好的观念,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设计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改变过去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为我们教师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本矿体的教学中,力求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角,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争取“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教学流程: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意投影显示雷锋同志关于为人民服务的名言:“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多帮助人民做点儿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雷锋同志把为人民做好事看作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雷锋同志的名言你知道哪一些?(课堂实录:学生查资料、讨论、回忆雷锋同志的名言,分小组讲述课前整理的关于雷锋同志事迹的小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向全班同学讲述本组认为最感人的故事。老师以激励性的语言,表扬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的表现,同时启发学生:要向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理解劳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实录:学生们对雷锋同志的事迹非常了解,同时,再问题的激发下,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有默读的、有小声朗读的,气氛很活跃。)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劳动对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怎样的生活才是快乐、充实的。(课堂实录: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有的小组分工合作查资料,有的小组热烈地讨论。教师启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小组代表积极回答问题:第一小组代表: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劳动中创造的价值越多,为人民、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就越大,自用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