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危害;2.让学生学会分析并理解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初步认识洪涝发生的机制和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使学生形成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等资料,使学生提高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淮河流域治理措施的探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2.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了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教学重点]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教学难点]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据中国台网测定,2005年10月08日11时50分36.0秒在巴基斯坦(北纬34.4º、东经73.6º)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外,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板书】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自然灾害的概念【活动1】阅读“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图4-32。完成:(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特征?(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哪些影响?(4)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为哪些?用心爱心专心【点拨】(1)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它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并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2)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以及共生性和伴生性等概括起来,自然灾害具有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等特点。(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或诱发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自然灾害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行动的系统工程。(4)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板书】二、自然灾害的危害【讲解】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活动2】读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及文字资料“中国的自然灾害”分析完成:(1)从自然灾害的类型来看具有哪些特征?(2)自然灾害通过哪些途径来限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3)中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4)自然灾害造成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点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地震、寒潮、台风、沙尘暴等),频度高,损失大。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经济发展既可能加重灾害威胁,又增加了防灾抗灾的能力。自然灾害造成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的大小与灾害等级、经济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有关。【板书】三、中国的洪涝灾害(一)20世纪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洪涝灾害【讲解】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是形成洪涝的最主要原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锋面等,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持续时间长),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山洪、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