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成本会计的内容、任务和工作组织本章概述:本章主要从理论上阐述成本的经济实质以及理论成本和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联系与区别;从不同层面(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上揭示成本会计的内容;阐述成本会计的工作环节和主要任务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等。这些理论对全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学习时必须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1.成本会计的内容;2.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和主要任务;3.成本会计的工作组织。教学难点:1.成本的经济实质;2.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教学内容:第一节成本会计的内容一、成本的经济实质(一)理论成本根据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商品价值W=c+v+m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商品的理论成本构成:C=c+vC:产品成本c: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v: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二)成本的经济内涵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二、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一)全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fullcosting)是指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即劳动手段(如机器设备)、劳动对象(如原材料)和活劳动(如职工薪酬)等方面的费用,将其全部对象化,计入产品成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我国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前,产品成本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车间成本、工厂成本和销售成本。产品的车间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和福利费(职工薪酬)、车间经费(制造费用)以及某些工业部门或企业单独核算的废品损失。产品的工厂成本即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指在上述车间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企业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产品的工厂成本构成产品的存货成本。产品的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与销售费用之和。(二)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法又称完全成本法(factoryprice&manufacturingcost)是指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即劳动手段(如机器设备)、劳动对象(如原材料)和活劳动(如职工薪酬)等方面的耗费,分为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的基础上,再将制造成本对象化,计算产品的制造成本,而非制造成本则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多,我国企业已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同时在会计核算上也应与国际惯例相适应,借鉴国际惯例,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在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后,我国成本核算方法开始实行制造成本法。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也就是说,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到制造费用为止,产品制造成本以外的各项费用,即企业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都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改革相联系,在改革以后的成本核算中,取消了“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用”两个概念,代之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个概念。本节小结本节主要阐述了成本的经济实质,即理论成本的构成以及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本节练习1.从理论上讲,成本的经济实质包括()。A.C+MB.V+MC.C+V+MD.C+V课外阅读训练1.什么是全部成本?什么是制造成本?两者有何区别?第二节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和主要任务一、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是指成本会计应该做哪几个方面的工作。具体地说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七个环节。成本会计正是通过这些环节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圆满地完成成本会计的任务。(一)成本预测成本预测(forecastingofcost)是指在分析企业现有经济技术、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与成本有关的数据,采用一定的专门科学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测算。成本预测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的基础。通过成本预测,可以减少生产经营管理的盲目性,提高降低成本、费用的自觉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