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本章测试2(苏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将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叶片均分4块,置于不同的试管中,按下表进行实验,着色最浅的叶片所在的试管是()试管编号①②③④实验处理CO2溶液++++光照白光蓝光红光绿光碘液++++注:“+”表示具有该条件。A.①B.②C.③D.④解析: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较少,所以叶片呈现绿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白光、蓝光、红光、绿光照射绿叶,绿光照射时光合速率最低,产生的淀粉最少,遇碘着色最浅,所以选D。答案:D2.对“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将2g新鲜完整的菠菜叶,放在研钵中,加入丙酮、石英砂、CaCO3以后,迅速研磨B.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滤纸上的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并连续迅速地重复画1~2次C.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并不断摇晃,以求加快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扩散D.色素分子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所以研磨过程中加入丙酮是为了溶解色素解析: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点是:(1)明确该实验的操作流程。(2)明确每一操作的目的。(3)明确每一操作的注意事项。解题流程:―→―→―→―→答案:D3.在农业生产上,合理密植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其主要原因是()A.充分利用阳光B.充分利用土壤肥力C.充分利用土壤水分D.增加了植株的数目解析: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让阳光尽量多地照射到农作物上,尽量少地照射到空地上,并且要尽量避免农作物互相遮光。这就是说种植农作物既不能过稀,又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使农作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以达到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的目的。答案:A4.在光合作用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光照叶绿体会引起类囊体(囊状结构)腔内pH的明显下降,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ATP水解产生磷酸,导致pH明显下降B.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导致pH下降C.该现象与光、酶作用下的反应2H2O―→4[H]+O2有关D.光下叶绿体基质的pH明显低于类囊体腔解析:正确解答该题应围绕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展开以下思考:①在类囊体上发生光合作用的什么反应?②pH明显下降主要与什么物质的浓度有关?③与pH明显下降有关的物质是怎样产生的?解题流程:――――――――→答案:C5.为了研究光合作用,生物小组的同学把菠菜叶研磨粉碎,分离出细胞质基质和全部叶绿体。然后又把部分叶绿体磨碎分离出叶绿素和叶绿体基质,分别装在4支试管内,并进行光照。问下图中哪一支试管能够完成光合作用()解析:完整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答案:B6.将两个枝条分别置于营养液中。其中一枝仅保留一张叶片(甲),另一枝保留两张叶片(乙、丙),叶片置于玻璃盒中密封(玻璃盒大小足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在甲叶和乙叶的盒中注入14CO2,装置如图。光照一段时间后,可以检测到放射性的叶片是()A.仅在甲中B.仅在甲和乙中C.仅在甲和丙中D.在甲、乙和丙中解析:甲叶和乙叶中都能利用14CO2合成有机物,尽管丙叶中无CO2,不能合成有机物,但乙叶合成的有机物能输送到丙叶,故甲、乙、丙叶都能检测到14C。答案:D7.右图所示某阳生植物细胞在夏季晴天某一天内的光合作用过程中C3、C5化合物的数量变化。若第二天中午天气由光照强烈转向阴天时,叶绿体中C3含量变化、C5含量变化分别相当于曲线中的()A.c→d段(X),b→c段(Y)B.d→e段(X),d→e段(Y)C.d→e段(Y),c→d段(X)D.b→c段(Y),b→c段(X)解析:光照直接影响光反应,不影响暗反应。解题流程:答案:B8.如下图是光合作用强度曲线图,C点与B点比较,叶肉细胞内的C3、C5、ATP和[H]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A.升、升、升、升B.降、降、降、降C.升、升、降、降D.降、升、升、升解析:C点是光合作用的“午休”点,此时由于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不能进入,二氧化碳的固定不能进行,但是二氧化碳的还原仍能进行,消耗三碳化合物,由于三碳化合物的减少,消耗的光反应的产物ATP和[H]减少,导致ATP和[H]量增加。答案:D9.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