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种群本章测试2(浙科版必修3)一、选择题(共60分)1.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中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N===306,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所以B错。答案:B2.在对某动物跟踪研究中发现,该动物性成熟时间明显提前,则种群的出生率()A.下降B.升高C.动态平衡D.绝对不变解析:性成熟时间提前,相当于处于生殖期的个体数目增多,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会增多。答案:B3.某研究员在一个鲑鱼养殖场中进行了一项密度实验。如图所示为初始密度和最终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最终密度的测定是在鱼池中鲑鱼产生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即当密度较高时,最终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而变化(注:密度制约死亡率是指死亡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制约出生率是指出生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该现象说明了()A.鱼池中代谢废物的积累增多B.密度制约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C.密度制约出生率刚好补偿死亡率D.密度制约死亡率过度补偿出生率解析:由图可知,随时间推移,最终鲑鱼密度与初始密度比值在1.0左右,所以密度制约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选B。答案:B4.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上升;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是下降的,但是死亡率是否下降,表中数据不能反映出来;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形增长。答案:C5.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形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解析:种群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影响,密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会抑制增长速率;由于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同一种群的K值会在不同的时间内发生变化。答案:C6.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分钟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m·2t/20D.m·23t解析: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由于该细菌每20分钟就分裂繁殖一代,则th后,繁殖3t代,故t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m·23t。答案:D7.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量为()A.3000吨B.1650吨C.1500吨D.不超过300吨解析:对于一个种群来说,每年的最大捕获量不应超过其每年的净增长量,如果超过其增长量,会导致种群数量连年下降,引起生物资源的枯竭,不利于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答案:D8.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为32.5℃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B.温度为35℃时,相对湿度90%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解析:根据曲线可知,温度为32.5℃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广,因为蝗虫数量可一直保持较多;温度为35℃时,相对湿度95%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温度主要影响蝗虫体内酶的活性,而湿度主要影响蝗虫的产卵等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