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六大关系,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煤炭工业徐健生(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煤炭工业局,贵州省兴义市,562400)摘要介绍了黔西南州煤炭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开发速度与质量、效益,开发与环保,煤矿与矿区群众,发展与安全,开发与勘探,原煤与煤炭加工转化诸方面的关系,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发展规划。关键词煤炭开发理顺关系具体措施发展规划黔西南自治州位于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云贵基地的东南部,煤炭资源丰富,预测储量达196.52亿t。且煤种齐全,煤质好,热值多在25MJ/kg以上,低灰低硫煤占比也较高。长期以来,受经济欠发达和交通闭塞条件制约,我州煤炭工业发展缓慢,上世纪90年代期初,全州煤炭年产量只在100万t左右。1997年以后,伴随着南昆铁路的开通,南北盘江航道的疏浚和出海高等级公路的建成,煤炭工业才有了快速的发展。2004年全州已产销原煤1020万t,实现税费收入2.8亿元,占到全州财政总收入的22.3%。州人民政府制订的发展战略中,已经把煤炭工业作为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将黔西南建成一个大型煤炭开发和煤化工基地的规划正在逐步落实中,全州煤炭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州煤矿规模较小,生产装备和开采方式落后,资金极其短缺,在经过近10年的高速增长后,问题日显突出:安全事故多发,形势严峻;污染治理不力,生态破坏严重;由此引发的煤矿和所在地群众矛盾尖锐,关系紧张;资源浪费极大,地质勘探滞后,总体效益不高。在实施“十一五”规划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理顺各种关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我州煤炭工业办成高效益、低消耗、无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一、理顺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的增长有两种模式可选择。一种是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经济效益差、社会欠和谐为代价换取的高速度增长。另一种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人民和谐相处的平稳较快增长。前一种是国家发展战略中要求必须改变的粗放型低水平增长方式,后一种是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增长方式。煤炭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以煤炭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不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合理把握发展速度,不注意把煤炭开发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而是单纯追求煤炭产量的高速增长,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忽视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的共同受益,那么这种增长一定是不可持续的,甚至可能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长期的遗害。黔西南州从2000年到2004年的5年间,煤炭产量从365万t跃增到1020万t,年均增长率29.3%,实现了超高速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不牢固的基础上的,是典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首先是煤炭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全州152对合法煤矿,平均产能不足7万t,最大的30万t(也只有两对)。小企业开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规范的新建煤矿的吨煤产能投资一般不低于300元,一些大型先进矿达到了600元。而这些小煤矿的吨煤投资平均只在100元左右,技术装备水平低,辅助生产系统和行政福利设施不完善,不利于矿井素质提升。其次是资源的浪费。部分小煤矿切割了可建大矿的资源,开采中吃肥丢瘦,回采率一般只有20%左右,比大中型煤矿50%的平均回采率约低了30个百分点。是社再次会效益低。除去国家投入的勘探成本,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社会服务成本以外,单纯的原煤销售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非常有限。此外还有生态破环引致的矿群矛盾、还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几倍的重特大煤矿事故和死亡率等。这些都说明目前这种粗放开发,一味追求原煤产量高速增长的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把我们的发展思路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大力推进煤炭工业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1、把“十一五”前2—3年的时间作为我州煤炭工业的调整、巩固期。本期原煤产量的增长率应控制在5%左右,而把主要精力用来抓好企业的整改。过去的十年中,我州煤矿对安全、环保和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欠帐约10亿元,这笔欠帐一定要在此期间偿清,确保煤炭工业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企业的技术、装备跨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