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价的比较与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DDA010183课题级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1.4万元学科分类:比较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08年12月课题负责人:赵中建华东师范大学主要成员:冯大鸣、杨全印、于家太、顾吉祥、袁青、刘有霞、吴庆琳、祝郁、石惠新研究总报告一、引言自承担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价的比较与实验研究”课题以来,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进行质量保证与评价的理论研究,包括分析了作为课题理论基础的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并先后出版了《学校管理体系与ISO9000标准》(赵中建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已先后印刷2次)和《学校文化》(赵中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已先后印刷5次)两本组织,并先后发表“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适用于学校教育吗?――关于教育领域引进质量体系认证的思考”(《上海教育》2001年第11期);“从企业界走进教育界——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述评”(《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改革评述”(《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1年第5期)、“美国‘学校重建’中的校本管理和特许学校”(《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6期);“上级接管与公校私营――费城学区事件凸现美国教育管理改革热点”(《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全面质量管理在学区学校管理中的成功应用――美国得克萨斯州布拉索斯伯特独立学区个案分析”(《民办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8期);“呼唤权力下移迈向校本管理”(《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2期);“学校发展规划框架解析”(《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8期);“学校制度建设与组织结构设计”(《上海教育》2007年第7A期);从文化角度看学校图书馆建设(《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3期);关于学校文化类型的认识(《教育参考》2004年第6期);我们是这样研究学校文化的(《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6期);追求时尚,学校文化建设的另一维度(《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7期)等论文。其次是通过校长培训而将质量保证用于学校管理实践。课题主持人先后受上海市教委邀请担任“专题培训领衔专家”,集中2年时间培训上海市中小学的11位校长;受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邀请培训20位中小学校长,时间为2年;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邀请培训该区10位中小学校长并为此而成立“赵中建名校长培养工作室”,时间为2年(各次培训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叠)。课题主持人通过这些校长培训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专门设计并逐步完善独特的校长培训体系,称作“学校领导与管理MBA”,包括观念更新、制度支持、资源开发和管理、课程领导和道德领导、文化建设和自评反馈等六大模块,以此来促进基础教育的质量保证。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从哪些方面寻求最合适的方式或途径来推进改革和提高质量,是各国教育界近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实践的。作为学校管理方面的改革,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自90年代初开始的,并有日渐扩大之趋势。全面质量管理原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是企业质量管理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如从管理模式的发展而言,全面质量管理是从以泰勒制为代表的“机械模式”及尔后以标准化管理为基本特点的“生物模式”发展而至的“社会模式”。它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在尊重人的价值的前提下,注重战略规划、全员参与、团队精神、协调工作等,但它并不否定生物模式中标准化管理的作用,而是客观地将它用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全面质量管理,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界说,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或如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所言:“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在全面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