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村(居)“三变”改革调研报告村居干部职业化改革余彪。XX县区在XX省率先推进村居干部职业化改革。县委明确提出,村居工作者工作时间与乡镇机关保持一致;薪酬由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村居工作者选拔兼任乡镇副职,享受相应的基础工资和政治待遇。不过,这一做法也引起了政界、学界的争议。笔者结合在辽宁凤城、浙江店口、湖北宜昌等地的调研情况,对此进行逐一探讨。破解农村治理难题村干部职业化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地方实务部门。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以后,我国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一直都很薄弱,相应的村干部的报酬和待遇也维持在低水平。特别是在本世纪初国家启动税费改革进而取消农业税以后,村集体丧失了几乎是唯一的收入来源而变成了所谓的“空壳村”,无力支付村干部的工资,提高工资更是无从谈起;但是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国家以工哺农政策的推行,村庄治理的各项事务越来越多,村干部的任务越来越重,两相比较,村干部的工作动力严重不足,出现了所谓的村干部“难选、难留、难有作为”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判断,出于加强基层经济社会管理的工作需要,基本上与税费改革同期,全国各地陆续采取了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核心的村干部职业化改革措施。以辽宁凤城、浙江店口、湖北宜昌等地的情况,虽然各地具体措施和推进程度不尽相同,但是它们政策改革的主要倾向高度一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是比照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实行月薪制或者是年薪制,由县乡财政统筹解决,村干部年收入可以达到两三万元。同时,政府对村干部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行部分补贴甚至是全额补贴,以此来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其二是打破村干部的行政村范围限制,实行全乡全县范围内的村干部公推公选和流动任职制度,有的还公开招聘大中专学历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官,此外还打通村干部的晋升渠道,优秀村干部可以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其三是实行脱产第1页共5页化专业化的工作模式,很多地方开始实行严格的“朝九晚五”值班制度,保证村民有事都能够在村委会找到村干部,同时加强对村干部的职业培训提高其职业化水平,建立起一整套考核奖惩的管理办法。就村干部职业化的效果来看,根据笔者观察,有以下几个方面好处。首先,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有所增加,相较于税费时期村干部工资须从农户手里要的麻烦,地方财政保障让村干部省心不少,再加上报酬逐年上升,也构成了村干部家庭中一笔不小的收入。而对村干部更有吸引力的就是养老保险,对这点普遍反响很好,普通的村民对村干部最羡慕的也是这点。其次,乡政府对村干部更好管理了,村干部要想拿到相应的工资,就必须要完成相应的考核任务,村干部大多感觉到比以前要压力大多了。有的地方村干部任职打破了行政村边界,原有的家族势力难以凭借,这也有利于乡政府对村干部的管理。其三,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所增加,村干部群体的知识化多元化开始显现。之前大学生村官之所以留不住,就在于待遇低而且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实行村干部职业化后待遇大大提高,往上走的空间也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态变得平衡,愿意踏踏实实做事。村干部职业化并非是要把村干部完全的公务员化。图为村干部(左一)在组织劳力为征地户抢收中稻。与村民自治相背离。在地方积极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的时候,诸多的学者却对此持一种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要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我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有300多万的村干部,如果都比照公职人员发放工资,那么每年就要多几百亿的支出负担。其二是与我国的现行法律规定不符。村干部包括村委会委员和支委会委员,村委会是我国基层的群众自治性组织,支委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农民而不是官员,以公务员标准对待和要求村干部与村民自治相悖。其三是村干部职业化与农村传统习惯不符。我国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农民的认知和行为遵循着远近亲疏的原则,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第2页共5页的就是“乡绅治村”的非正式治理模式,村干部职业化以后反而得不到村民的认可,增加了治村的难度。从笔者的农村调查来看,上述的某些担心并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