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绪言今天,有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模块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开发》。从第模块六开始,我们的培训进入成品集成阶段。本模块的一个真实任务是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和资源应用计划表,将上一模块您收集和加工的“成品”素材集成到演示型的PPT课件中,从而完成一节课演示型课件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将学习到有关课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我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要熟悉课件的呈现类型和应用条件(《标准》3.2.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县官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3.3.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研究。);能够根据选题能独立集成和开发演示型课件(《标准》1.2.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2.2.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2.2.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3.2.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3.4.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4.2在有效应用方面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4.3在健康使用方面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能对课件的进行科学评价;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标准》1.3.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2.2.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3.3.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研究。3.4.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对个人、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标准》1.3.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3.4.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3.4.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3.4.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完成一节课的演示型PPT课件、课件的评价量表和本模块的学习记录。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结构的改变成为必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成为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已不是关键问题(过去因为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资源、没有平台),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是关键。除了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要了解多媒体课件的相关理论知识。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我们教师要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也就是说,要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观念,又作为内容、技术、方法和手段,融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核心——课件)本模块的学习内容、步骤和途径,如下面的概念图所示:在本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进行6项活动。即,活动1:理解教学课件的定义、分类以及使用条件(40分钟);活动2:策划选题所需的课件结构(30分钟);活动3:开发与整合课件(135分钟);活动4:分享与修改课件(120分钟);活动5:填写评价量表(10分钟),共计用时335分钟。活动1:理解教学课件的定义、分类以及使用条件(40’)师生互动1:了解课件的定义、分类和使用条件(40’)1.资料阅读,观摩案例(1)自主阅读下面的理论导学和配套光盘(或网络学习平台→“资料馆”)→“模块6”→“阅读资料”中的3篇资料,了解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在文章中划出您认为重要的句子,并默记于心;在此基础上观摩配套光盘(或网络培训平台→“资料馆”)→“模块6”→“案例”→“观摩案例”中的案例,感知与体验三类常见课件,并完成书上(P85)表格的填写。助学型网络课件助教型演示课件交互型多媒体课件适用条件与局限性缺点优点三类案例助学型网络课件助教型演示课件交互型多媒体课件适用条件与局限性缺点优点三类案例注:单击进入《课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课件的定义】有关课件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