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1.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的继续改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出现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外流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的贯彻实施,以及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离开土地的农民会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还将有不断加大、加快的趋势。1.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层次呈现出新特点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转移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就业政策的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转移的渠道已由过去以养殖业、乡镇工业和建筑业为主,向农、工、运、建、服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转移的层次由单纯的体力型逐步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各类产业的升级,用人单位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许多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成为外地用人单位的“抢手货”,这批农民因此也成为较高层次的打工族。三是转移的地域由周边地区逐步向全国甚至国外拓展。近年来,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农民外出打工已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而是面向全国,有条件的还到国外打工。1.3流向和时间上的变化特征从农村流出劳动力一般趋势来看,在流向上表现为以下特点:留在省内的占总数2/3弱一点,流出省外的占1/3强。省内流动仍然是劳动力外流的主要方向;劳动力外流停留在大城市的占30%左右,停留在中小城市占45%左右,留在乡村以及少部分难以确定;大部分外流劳动力进入了城市和发达地区,少部分流向农村。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水平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继续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向的首选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吸引少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初始阶段,多是农闲季节短暂外出,农忙季节回家种田。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规范化(打破身份界限、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智力型、技术型工种的增加,近年来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年外流劳动力是目前农村外流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而且外流时间有所延长,外流2年、3年的劳动力逐渐增加,5年、10年的也不乏其人。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群体结构特征表现为:以男性为主的性别结构;以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的年龄结构;转移劳动力的文化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水平。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难2.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据有关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尚有5亿多人,而根据我国现有耕作土地面积来看,大概只需要2亿左右的劳动力,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还会进一步减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2.2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体制改革刚刚启动,限制因素很多尽管隔绝城乡的各种制度有了很大变化,城乡二元社会体制逐步瓦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仍然有许多制度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如户籍制度改革仍不彻底,农民进入小城镇已不受户籍制度的限制,但进入大中城市还有不少限制,而且全国改革进程也很不平衡。就业制度上,许多企业、单位在招工时没有完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仍存在户口、身份限制。入学制度方面,进城农民的子女入学问题在一些地区仍得不到很好解决。其他制约因素还有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这些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3城市发展步伐较慢尤其是小城镇规模较小,人口聚集缓慢,经济集聚效应很低。各类产业基础薄弱,分布零散,经济含量低,融资比较困难,政策限制较多,土地房屋租购费用偏高,就业机会不多,吸引力不大,产生不了集聚效应,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需要从城市、城镇发展战略上加以调整,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2.4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