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与小说的双向互动发展关系一、前言自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历史,有过繁荣也有过衰落。中国电影从一个完全没有体制的、没有艺术目的盲目尝试阶段,到有一定的体制、艺术目的发展阶段,到现在形成了一个有一定的规模的创意文化产业,既受到欧美电影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电影既是世界电影的一部分,同时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小说改编电影不是中国特有的,它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如菲尔丁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汤姆·琼斯》,《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海明威小说改变的电影《永别了,武器》,左拉小说改编的电影《小酒店》等。同样的,在中国电影诞生不久也出现了小说改编的电影,如任彭年导演的取材自《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清虚梦》以及自美国侦探小说《焦头烂额·火车行动》改编的《车中盗》。此后又有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啼笑姻缘》。1933年,根据矛盾同名小说改编的《春蚕》第一次把新文学作品搬上了银幕,实现了电影与新文学的结合,“开辟了中国的新文艺电影之路”。[1]新时期,电影事业迅速发展,并开始走向世界。《人到中年》《牧马人》《子夜》《阿Q正传》《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小说改编的电影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获得了国际性的大奖。自此,中国电影与小说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已是一个毋容置疑的问题了。二、电影与小说的双向互动发展关系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坦言:“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你仔细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会发现所有的好电影几乎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我们谈到第五代电影的取材和走向,实际上应是文学作品给了我们第一步,我们可以就文学的母体看他们的走向、他们的发展、他们将来的变化。我们研究中国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2】“中国有一个庞大的作家群,我喜欢的作家很多,像莫言、刘恒、苏童、王朔这几位我所合作过的作家,我都很喜欢。他们的作品作为我的电影的文学母体,在表现文学走向的同时也引导了电影的走向,所以你要看中国电影的发展或者我个人风格的演变,可以看作家们将来的变化。”【3】张艺谋的这段话是以一个电影人的身份,把电影与小说之间的紧密关系揭示了出来。其实,电影与小说的关系可以从小说改编电影以及电影催红小说这两大现象来阐释。而这两大现象又深刻的揭示了小说与电影的双向互动发展关系。(一)概述“电影与小说的双向互动发展关系”所谓“电影与小说的双向互动发展关系”是指小说与电影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小说的发展为电影的再创造提供素材,推动电影的发展;另一方面电影的发展又推动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发展。电影与小说都是艺术的一种,他们之间具有共同的属性---艺术性。此外电影与小说的源头都来自于生活。共同的属性以及来源使得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构成联系。小说改编电影作为电影发展的一种手段,造就了第四代、第五代电影导演的辉煌。同时也拍出了不少好的电影。如谢晋拍摄的反思文革的三部电影《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电影成为了小说发展的一个出路和方向。小说的受众面比较窄,而电影属于大众艺术,受众面广。因此把小说当作电影的脚本,改编成电影就成为了一个小说一个很好的出路和方向。也因为受电影艺术的影响,小说的写作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小说的语言叙事追求视觉造型性。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剧本化倾向。如海岩剧本化的小说《五星饭店》。如果没有小说为电影提供素材,那么电影的发展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状态。同样的,如果没有电影为小说提供另一条受众面更广的出路,小说的发展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二)小说改编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小说改编电影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在二十年代电影的初创时期,就有了由法国的侦探小说《保险党十姐妹》改编的电影《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