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纲要》为依托深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报告文章摘要: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园于2007年3月开始了以《纲要》思想为依托,深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本研究力求通过对美术课程的改革,最大限度的发挥美术教育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功能。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构建了幼儿园体验式美术课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园本教材,积累出了实施体验式美术课程的有效指导策略。有效促进园所特色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词: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正文:一、问题的提出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便拉开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序幕。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莫过于对课程进行改革。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各国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到美术教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尤其在新《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活动应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更加注重激发情趣,激活兴趣,体验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的审美愉悦,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随着贯彻《纲要》的深入和对中国教育的反思,我国幼儿教育界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自我表达及创造性发展的独特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藤守尧教授在《艺术与创生》一书中,提出了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呼唤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不仅要使人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通过艺术的滋养使人们获得艺术化的行为和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与世界的和谐共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文馥教授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艺术教育要能够激发幼儿情趣,使幼儿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验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在美术教育中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屏弃“依样画葫芦”的写实樊篱,使幼儿跳出模仿的怪圈,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艺术的审美愉悦,使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的表现美。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南京师范大学的边霞教授、北师大的张念芸教授也都进行了相关理论的研究,不仅系统的阐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还对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给予了指导性提示和建议。杨景芝、李蔚宜则在美术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也发现杨景芝、滕守尧等所做的美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对象为学龄前儿童的部分较少,而各个幼儿园所作的研究中大部分只是对美术教育中的某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对美术教法的研究、对美术材料的研究、对美术欣赏的研究等,虽然是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的研究,但研究的内容不够系统,问题研究较为割裂,导致研究结果的整体性、系统性较弱,致使研究成果对本园的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强。虽然我园近两年也进行了美术教育的研究,但对照《纲要》审视我园的美术教育,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美术教育方面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思考,过程中重美术教学内容的实现,轻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功能。其次,在开发园本资源方面不够,艺术没有与幼儿的生活有机结合,在课程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园本教材。基于此,我园于2007年3月确立了以《纲要》思想为依托,深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重点从课程开发方面进行研究,力求通过对美术课程的改革,最大限度的发挥美术教育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功能,使幼儿解放思想,全面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人才。二、研究的目的、意义1.通过对课程的改革、研究,构建适合本园的美术课程。2.通过对课程的实施,形成适合本园基础和条件的美术教材。3.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课程,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了,有效促进幼儿的整合发展。4.为其它园所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和借鉴作用。同时,在对课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