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技术探讨企业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技术探讨前言什么是“安全”?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平安,没有危险或不受威胁的。就是说干所有事都平平安安,没有任何威胁就是安全。如何抓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消除和减少企业安全事故?这是企业安全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为什么有些企业安全工作抓得比较好、有些抓得比较差?为什么有些企业虽然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并投入大量精力仍然效果不佳?这说明,要抓好安全工作,仅仅靠工作热情和思想重视还不够,还需要掌握安全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成效。领导重视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前提,科学的方法是抓好安全工作的保障。从安全管理技术的理论上讲,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和预防。只有建立一套遵循“PDCA”循环理论的科学完整的安全管理闭环系统,并严格遵照执行,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危害识别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是制定防范措施和预防事故的前提,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的基础,有效的安全检查技术是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的保障。因为只有认识了事故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才能制定出有效防范措施。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经验教训而总结出的全面系统的事故预防措施,而有效的监督检查则是保证安全措施严格执行的关键。在科学的安全管理闭环系统中,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安全检查是这套系统的三大核心。安全管理和预防事故闭环系统图第一章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第一节什么是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基础知识介绍)风险评估(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较早盛行于欧美各国,在日本为了顺应人们的心理称为安全评价。在我国多年来习惯称之为安全评价。不管是安全评价还是风险评价,其实质是以保障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或工业生产中潜在危险进行预先的识别、分析和评价,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一、危害(危险)因素与危害辨识的基本概念l、伤亡事改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2、职业病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3、危险、危害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4、危害辨识计划危害识别→寻找规律→→提出目标→制订措施实施与运行组织机构、职责、资源与文件控制承包商与供应商管理;变更与应急管理装置(设施)设计与建设;运行与维修评审与改进专家评审→领导决策→持续改进检查与纠正检查监督与审核事故处理与预防识别危害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防护缺陷(防护不当);电危害(漏电);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X射线);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作业环境不良(缺氧);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标志缺陷(无标志);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传染病煤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里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指挥作用;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因素。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1、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2、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