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3页共19页第三章香泉湖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第一节香泉湖主要旅游资源香泉湖一带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价值高,现择主要资源述略。1.香泉湖香泉湖又叫戎桥水库,位于和县香泉镇北部,石跋河上游。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鱼之利的中型工程,设计单位是芜湖专区水电局,1959年11月开工,1962年5月竣工,1963年3月由和县水利局验收。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310米,高17米,顶宽5米,迎水坡铺有碎石垫层,干砌石护坡,背水坡为草皮护坡,溢洪道溢流坝为奥氏曲面堰,浆砌块石圬工形结构,表面浇筑30厘米混凝土扩面,放水涵洞为块石圬工拱形结构,并设竖井和启闭机控制闸门启闭,全部工程总投资37万元,完成工程量:土方21万立方米;石方6000立方米,混凝土方80立方米,总库容132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5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20万立方米,水库水面2500亩,集水面积21.6平方公里,灌区地面高程一般在10米至20米,局部高程30米,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2.72万亩。灌区主要受益的有张集、香泉乡镇,14个行政村。灌区内现有总于渠1条,干渠2条,支渠13条,建筑物97座。香泉湖为香泉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四面环山,环境清幽,水质良好。2.香泉香泉位于距县城北20公里的覆釜山下,又名“香淋泉”、“平疴泉”、“太子汤”等。泉水四季常温,冬季尤甚。温泉可治皮肤病、关节炎等症。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于大通年间(527--529),在如方山“萧家藏经寺”读书时,患有疥癣,曾至此淋浴而愈,于是称该泉为“太子汤”。六朝南梁时,建有“文选楼”、“尔雅台”。北宋元佑五年(1090),主簿王大过发现平疴泉为“一方之利”,任知州后,即修砌汤池,周围20余丈,建浴院及龙祠。明成化五年(1469),州同董锡重修浴院,分男女两池,巨屏高亭,清池白石,焕然一新。嘉靖六年(1527),知州易蛮复修,“甃为方塘,缭以高垣,映以修竹”。当时筑有三池,建屋三间,以便群众沫浴。嘉靖十一年(1532),知州孟雷再修,并建洗心亭。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州夏玮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知州刘长城与翰林学士朱筠,又建进讥亭,州同何飞凤题“第一汤”三字于壁。民国24年(1935),盛子谨任香泉区自卫队副、代理区长时,集资扩建露天浴池,改建室内浴池,县长刘广沛题写“洗心池”,并固定专人第14页共19页第13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4页共19页打扫浴室。1978年以后,当地群众集资,修建男女浴池。历代文人王安石、贺铸、李之仪、张孝祥、王守仁、庄超、戴重、程敏政等先后来香泉,均有题咏。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送客避和州》诗中有“晓色连古观,春香太子泉”;清代和州学正吴本锡在《太子汤》诗中写道:“旧时太子汤泉水,流入山溪饮夜猿”。其中许多诗篇被刻石成碑,立于香泉浴池前后,共有七十二块,后人称之为“碑碣之林”,由于日军入侵,毁损殆尽,现尚存有“第一汤”碑,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梅花国人题写的“香泉佳咏”碑,明代天启四年(1624),赵应期题写的“香泉赋”碑等三块。香泉温泉出露有两处,一处是大泉池,外围有堤堰,呈圆形泉眼十多处;另一处是小泉池,泉眼6-7个,现已利用作浴室,两处相距40米,两处有密切水力联系,合计自然出露面积约2700米2,单孔自溢涌出量120吨/日,总计自溢水量约1600吨/日,水温47-50℃,水温和涌水量四季稳定。温泉水质经南京大学地质系有关专家分析鉴定,认为“从取样分析的结果看,水化学类型属含氡硫酸钙镁型水,矿化度、总硬度、PH值、常见的阴、阳离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著名的江苏汤山温泉,有所相似;与巢湖市的半汤温泉,也较相似。”从医疗角度来看,由于水温适中,水中含硫较高,长期用此温泉洗浴,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病。1982年4月1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观音洞观音洞位于本县香泉乡观音山中,距县城22公里。明人和州知州张寿朋撰碑《观音洞记》,碑文记载,明代万历辛卯年(1591)冬,游览滁州琅琊寺、醉翁亭时,途经和州香泉获悉:明万历十三年(1583)三月十五日,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