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下《给小车安个螺旋桨》word教案教学目的:1、进一步认识橡筋的弹力,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距离的关系。2、同学学习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培育动手能力。了解螺旋桨的作用。3、启发同学自己发觉问题,讨论问题。教学重点:会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教学难点:知道螺旋桨的作用。教学准备:装有螺旋桨的船和飞机的挂图或影像资料、小车、螺旋桨、橡筋、支架、木条。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竹蜻蜓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怎么玩吗?(请一个同学演示。)2、谈话:它像什么?你们知道什么交通工具使用了螺旋桨?3、看书上P6图片或有关图片。4、提问:上节课我们给小车装上橡筋动力使它运动起来了,现在可以给小车装上螺旋桨使它运动起来吗?二、探究过程1、动手安装螺旋桨。(1)观察材料,分组讨论怎样组装螺旋桨,怎样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2)动手组装。装好后,试着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2、讨论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关系。(1)提问:橡筋绞紧的圈数会影响到什么?(2)预测: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怎样的关系。(3)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讨论这个问题?(4)小组汇报实验方案。老师提醒同学:·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时除了橡筋绞紧的圈数不同外,其余条件都要相同。·每次要把小车放在同一起点线上。·用手拨动螺旋桨一圈,橡筋就绞紧了一圈。·要量出小车行驶的距离。·每次实验,橡筋绞紧的圈数要有较大的区别,如第一次20圈,第二次40圈,第三次60圈。注意不要圈数太多,否则会把橡筋绞断。(5)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6)归纳:橡筋绞紧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3、讨论。·在第2课和第3课中,橡筋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两课的橡筋都被拉长了。第2课的橡筋是直接拉长,第3课中的橡筋不是直接拉长的,而是在绞紧时被拉长的。)·这两课中,橡筋产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这两课都是利用橡筋的弹力使小车运动。第2课橡筋带动轮子转动推动小车前进,第3课橡筋带动螺旋桨转动小车前进。)1、课后拓展。(1)提问:你们还想讨论什么问题?(2)选择一个问题来讨论: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实验?实验时观察什么?怎样记录?你们预测的实验结果是什么?(3)课后可以继续讨论。三、板书设计附送:2024-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下《给小车装上动力》word教案教学目的:1、使同学了解物体被拉长、压缩、弯曲能产生弹力;了解一些对弹力利用的知识。2、指导同学学会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能够做橡筋长度、绕的圈数、绕的方向对小车运动影响的实验。3、培育同学仔细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了解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教学难点:怎样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教学准备:橡筋、小车、长条形的三层板。弹簧、皮球、锯条等能产生弹力的物体,有关弹力应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车辆运动是需要动力的,你们知道车的动力来源有哪些?(汽油、天然气、电力、太阳能等)2、提问:能不能给我们的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动起来呢?你们有哪些办法?(安装橡筋、弹簧、螺旋桨、气球等)3、师:我们先用橡筋作动力吧!二、探究过程1、讨论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1)谈话:我们为什么能用橡筋作动力,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2)实验:用手把橡筋拉长,体会手有什么感觉。了解橡筋被拉长时能产生力,这种力叫弹力。(3)提问:还有哪些物体能产生弹力?体验:让同学压一压弹簧,拍一拍皮球,弯一弯锯条……师:人们利用弹力做些什么事情?(射箭、拉力器、皮球、弹簧床、衣服上的松紧带、自行车的坐垫等都用到了弹力。)2、安装橡筋的方法与小车运动的讨论。(1)分小组装配:给小车装上橡筋。(2)小组演示。师:都是用橡筋做动力的小车,为什么运动的状况(快慢、距离、方向)不一样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3)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讨论。(4)分组实验(选择一个因素),记录实验结果。(5)汇报沟通。3、小结。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