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呼吸基础演练一、选择题▲人呼气所呼出的二氧化碳主要产生于()A.肺泡中B.静脉血中C.组织液中D.细胞的线粒体中解析:从题干中分析,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二氧化碳在体内的产生部位。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除一部分来自吸入的气体,未进入血液外),大部分是在线粒体内分解有机物形成的。这些二氧化碳扩散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血液,经运输至肺部毛细血管,经简单扩散进入肺泡,由肺泡内呼出。答案:D1.把鼠的肝细胞磨碎后高速离心,细胞匀浆分成a、b、c、d四层。往c层加入葡萄糖,没有CO2和ATP产生,再加入丙酮酸后,马上就有CO2和ATP产生,则c层必定含有()①线粒体②核糖体③细胞溶胶④ADPA.①和③B.②和④C.①和④D.②和③解析:因为c层可分解丙酮酸,而不能分解葡萄糖,所以可确定该层匀浆中一定含有线粒体而一定不含有细胞溶胶,另外ADP是合成ATP的原料,故选C。答案:C2.在需氧呼吸的下列反应阶段中,不在线粒体中进行的只有()A.NADH传递给氧气生成水B.C6H12O6分解为丙酮酸和NADHC.丙酮酸分解为CO2和NADHD.ADP与磷酸结合生成ATP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分清需氧呼吸的全过程。在需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由C6H12O6分解为丙酮酸和[H]的过程,是在细胞溶胶中进行的,而A、C、D过程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D过程是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中进行。答案:B3.将四份100mL混有乳酸菌的牛奶分别装入甲(500mL)、乙(250mL)、丙(150mL)、丁(100mL)4个锥形瓶中,密封保存,其中发酵得最好的是()A.甲瓶B.乙瓶C.丙瓶D.丁瓶解析:乳酸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而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气存在时,对其发酵有抑制作用,所以装入混有乳酸菌的100mL牛奶的瓶越小越好,这样对乳酸菌发酵的抑制作用也就越小。答案:D4.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蛔虫进行厌氧呼吸B.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厌氧呼吸C.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是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共同产物D.发酵和厌氧呼吸并不是同一概念解析:各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其呼吸作用方式也与生存环境产生了适应。蛔虫由于生活在人的消化道内,消化道内缺氧,故只能进行厌氧呼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由于无细胞器,也只能进行厌氧呼吸;高等动物的厌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酒精也无CO2生成;厌氧呼吸对于微生物习惯上叫发酵,对于高等动物叫糖酵解,对于植物就叫厌氧呼吸,但在工业发酵中,发酵的概念得到扩充,也可指代需氧发酵。答案:C▲右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酶1、酶2和酶3依次分别存在于()A.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溶胶B.线粒体、细胞溶胶和线粒体C.细胞溶胶、线粒体和细胞溶胶D.细胞溶胶、细胞溶胶和线粒体解析:需氧呼吸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进行的场所是细胞溶胶,是在酶1的作用下完成的;第二、三阶段是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2O,是在酶2的作用下进行的。在缺氧的条件下,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乳酸,该过程在细胞溶胶中进行,所以酶3存在于细胞溶胶中。答案:C▲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细胞制备物。在适宜温度下,会产生CO2的试管有()①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②葡萄糖+线粒体③丙酮酸+线粒体④葡萄糖+细胞溶胶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④解析:首先要明确①试管中是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即含有酵母菌全部细胞内容物,而②、③、④则分别含线粒体、线粒体、细胞溶胶;其次,要明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第三,要明确各细胞结构所能直接利用的物质,如线粒体能利用丙酮酸而不能利用葡萄糖。答案:B5.如图能正确表示动物组织内ATP的生成量与氧气供应量之间关系的是()解析:首先应该知道动物组织中即使O2供应量为0时,ATP的生成量也不为0,因为还有厌氧呼吸;但随O2浓度的增加,需氧呼吸增加,ATP的生成量也会随之增加,由于受酶的量和ADP、Pi的限制,所以ATP的生成量也不会无限制增加,而是有一个饱和点。答案:B6.向正在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a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使丙酮酸的消耗增加B.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