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第14天地球的运动考点一地球的自转基础再现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3)周期恒星日是真正的周期。太阳日是日常所用周期。(4)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相等。线速度——赤道最大,越往两极越小,极点为0。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技法提升1.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2.时间计算及确定日期变更的小窍门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地方时和区时;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按照“向东越过减一天向西越过加一天”的原则进行日期变更。考前押题(2014·福建四地六校月考)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1~2题。1.此时A点的区时是()A.7月8日12时B.7月7日24时C.7月8日6时D.7月8日16时2.此时北京时间是()A.7月8日15时B.7月8日14时C.7月8日20时D.7月7日14时答案1.C2.B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及日界线意义,可以确定180°经线与0时经线如下图:然后根据区时计算方法知A点的区时为7月8日6时。第2题,在上题解答基础上,根据区时计算方法计算北京(东八区)的区时。(2014·重庆市万州区诊断一)下图为河南登封市观星台,夜晚观察北极星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为35°。观星台上两间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有一“长堤”,每天北京时间12点28分时,横梁的影子会投上“长堤”。读图回答3题。3.观星台的地理坐标是()A.127°E,35°NB.113°E,35°SC.113°E,35°ND.103°W,35°S答案C解析由于当地北极星高度等于当地的纬度数,所以观星台的纬度为35°N;由于每天北京时间12点28分时,当地地方时为12点,据此可计算当地的经度为113°E。考点二地球的公转基础再现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2.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某日太阳直射某纬线,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小。(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3.昼夜长短(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3)计算方法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同理求夜长。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方法:昼长=2×(12-日出时间)或昼长=2×(日落时间-12)。技法提升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1)“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2)“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2.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考前押题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利用的方向之一。图1是“我国北方地区某楼房正南方壁挂太阳能集热器景观照片”,图2是“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原理示意图”。完成1~2题。1.该景观照片拍摄的地方时可能是()A.9:00B.12...